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清明漫谈(2)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清明祭祀内涵深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最早可追溯到中华始祖伏羲,那个时代就有了农历三月初到墓地祭祖的礼仪,以缅怀祖先创业之辛。在家天下时代,帝王总希望借开创霸业的祖宗之荫庇,基业永固,所以往往在新的一年农作物种植即将开始之际,去祖宗陵园祭祀,请求祖先护佑,保护自己治下的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上行下效,这一做法逐渐传到民间,于这段时间也同步去祭祖扫墓、感恩先祖、请求保佑,在历代沿袭过程中又增加了新的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新增加的人文内涵之一是祭祀轩辕黄帝。

民间一直有个说法:“三月三,生轩辕”。《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华夏儿女的祖先。按农历看,清明与轩辕黄帝诞辰日高度重合,作为炎黄子孙,在清明期间祭奠共同的祖先就成为一种传承和文化。先秦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祭祀黄帝。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桥山”。唐代对黄帝的祭祀更是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纳入国家祭典,以后清明节祭奠黄帝就成了国家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清明节,在河南省新郑黄帝陵以及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都会举行祭奠华夏始祖黄帝的活动。在此期间,很多海外游子、华裔子孙不远万里奔赴黄帝陵进行祭奠,共同寻根问祖、感恩祖先、缅怀祖先的情怀把中华民族牢牢地凝结在一起。

新增加的人文内涵之二是祭祀介子推。

现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清明节来历故事,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究其根源,只是时间上的巧合。

但自从有了一个甘愿奉献、忠诚清廉的介子推故事后,清明节祭祀又增加了动人的人文内涵。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在重耳流亡途中,时间最长的一站是狄国,也就是今天陕西榆林市子洲县境内。而正是在子洲县重耳川这个地方,发生了著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当年,重耳川是个苦寒之地,这一行人逃难到达此地后,饥寒交迫,心中惶恐。在多重压力之下,重耳晕倒了。见此情景,随行人中的忠义之士介子推偷偷跑到一边,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就着野菜,熬汤给重耳喝。重耳终于缓过劲,活了下来,并慢慢恢复了。得知介子推这么衷心侍奉自己,重耳大受感动,发誓发达后一定重重回报介子推。

在经历了多重磨难和打击后,重耳在身边的谋臣良将及他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并夺位成功。后来,他又在一帮能臣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但在论功行赏时,晋文公偏偏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淡泊名利,带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偶然听到介子推境遇后,很是愧疚,决定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不为所动,坚决归隐。为了迫其出山相见,在“猪队友”的建议下,晋文公命令在三面放火烧山,留一面作为出口,可想而知,山火很快蔓延到整座山上,介子推被火焚烧而死。后来搜山时,在一棵枯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遗体,还发现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得知消息后,万分感动和内疚,决定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将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也就是今天山西介休县东南的介山,还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刚好是清明期间)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说来也巧,在第二年介子推忌日时晋文公再次来到那棵枯柳旁,却意外发现柳树长出新芽复活了。晋文公感觉犹如介子推重生,于是将那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人们常说追本溯源,但追求源头的唯一性,往往会钻入死胡同。原本已有的习俗,再加上动人的故事,就让这个习俗有了灵魂,也就没有必要在乎它的真正的源头了,因为好的故事、好的传说更能寄托人们的情感,这恐怕就是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意义所在。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另外三个: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它所承载的丰富祭祀内涵就是多源荟萃的最好例证。


编辑:北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