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作者:刘良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前后,前往先人墓地祭扫,是中华文化传统。“慎终怀远”的内在自觉,具象为“树高千尺也有根”。感恩之心、感念之情,在此刻达到高潮。
不过,有些扫墓场景甚是热闹、场面颇为盛大,看着就有那么些别扭。有的小辈好似“一朝暴富”、大把砸钱,“房”“车”“美眷”通通烧了送上;有的生怕露怯,眼见别人家列祖列宗“车”来“车”往,给自己的祖宗恨不得“宝马”“奔驰”全数奉上。去年送了老人机,今年换个智能机;上次送了手表,这次得送项链……凡此种种,生生变“扫墓”为“炫富”,明晃晃全是夸耀之心。
清明扫墓不是秀场,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肆意折腾。是不是真扫墓,首先得看有无虔诚的心,能否追根溯源。有之,即便无大场面加持,献上一束花,也无碍追思之情深。将对故去之人的感怀,延伸到缅怀昔日的艰辛奋斗、今日的幸福不易,才利于不忘本来,让美好生活代代延续。或许可以说,扫墓更需一份清净。告别聒噪、做作、炫富,才能让列祖列宗泉下欣慰。
“子欲养而亲不待”。若从让先人衣食无忧、富裕富足的角度言,借扫墓炫富也是十足的伪命题,与其身后加倍补报,不如生前好好呵护,让老人老有所安、老有所乐。扫墓讲阔气、比排场、求奢华,一言以蔽之,不过是名为故人,实为活人,或求得内心的平衡,或博得廉价的虚荣。
扫墓以表达哀思为基点,更是以此种特别的仪式明志,借此机会向列祖列宗告白——自己将铭记过往,珍惜当下,继承遗志,好好生活。完成先人未能完成的心愿,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才是思接先人、情通万里,扫墓之本义。
作者:刘良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