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遇“庖汤”

发布时间:   作者:张坤平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张坤平

今天,我要到村上去,走访农户。到了年关,看看包扶的脱贫户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还有哪些要帮助解决的。车停在村口,我就朝包的户艾远兴家走去。转过了一片竹林,就看见老艾那栋白花花的砖瓦房了。

不过,有点奇怪,房子跟前人来人往,说笑声不断,屋顶冒着浓浓的炊烟,好像要过什么事似的。我加快了脚步,走到老艾家。一看,院坝支着一个硕的扁桶,还有一条宽大的板凳,站着十来个人,准备干什么事。见我突然到来,艾大哥有些愕然,赶紧走过来,一巴掌拍在我的肩膀上:“好你个老张,几天不来,今天倒来了。你是脚洗得干净啊,赶上我今天杀猪,吃庖汤啊。”说完哈哈哈大笑。我原来就住在他家,几年了,关系好得很,亲如兄弟,说起话来挺随便。我一听,兴奋异常,今天咋就撞上吃庖汤呢!真是脚洗得干净啊。“我就算着这几天你要杀猪,我是来赶庖汤的。口福不浅。”我也顺着说。看来今天这顿庖汤我是真的赶上了。艾大哥让我到屋子里烤火,我则想看看怎么杀猪的。

只见艾嫂子大声喊:“锅里的水烧开了哦。可以牵猪了。”听艾嫂子这一喊,几个庄稼汉就走过来,为首的一个叫侯顺清的壮实男人领着大家朝猪圈走去。不一会儿,猪就叫唤了,给牵出来;我不忍看杀猪的场面,就躲到火塘边烤火,等待他们在外面杀猪。过了一会儿,猪不叫了,众人开始朝院子端锅里烧的开水。这开水要倒到院子里的那个扁桶里,倒上一半,就把猪放进去,开始汤猪,这样猪身上的毛全部脱落,原来一头长着黑色猪毛的猪就变成白白净净的肉猪了;接着便是杀猪匠剖肚,清理内脏,砍下猪肉剁成块,再放到一个木盆里敷上食盐,腌渍几天,再放到火头上,开始熏烘,两三个月后就变成了陕南一带有名的腊肉。

我走出去,见杀猪已经进入切肉阶段。只见侯顺清刮皮、剖肚、切肉、砍骨,一招一式,娴熟得很。很快,肉就砍好了,装了两大盆。这头猪足有300斤重。这是艾大嫂一年的劳动成果,是一年辛苦的回报。侯顺清还熟练地翻卷猪肚子里的物件,包括肠、肚、肺、心、膀胱等都要进行翻卷、清理,再洗净,放到一个竹筛里,每一样都可以做成美味佳肴,没有浪费了的。

看到猪膀胱,我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曾经用猪膀胱给我治尿床的事情。每次杀猪了,爷爷把膀胱取来,用清水洗了,再在开水里煮一会儿,就把楼上平时难得吃到的糯米取一碗,稍微浸泡一下,篱干之后倒进膀胱里,开始蒸,直到蒸好蒸熟。取出来之后,切开膀胱,每个孩子分一小碗,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这一招真灵,吃了几次,我当真没有尿床了。直到现在我也很少半夜上厕所。还有一样东西,就是把猪肠子取出来,进行翻卷,把里面的污秽清理干净,开水稍一煮,撒上盐,放到火头上熏起来,想吃了就取下来切一截清炒。小肠取出来之后,翻卷、清洗,再取些精瘦肉,里面掺些葱蒜、姜辣、胡椒等,搅在一起,切细,再精心装到小肠里,装好之后,成为条状,再放到火头上熏干。食用时,取下来,切一截,清煮,再切成片直接放到盘里端到桌上食用。农家把这叫做香肠。我问艾嫂子,这么多猪肚里的物件怎么处理,艾嫂子说的与我记忆中的差不多。

杀猪的时候,陆续来了好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大家或帮着提肉,或帮着烧火,或帮着拾柴,或帮着做饭,忙前忙后,自觉找活干,像过年。

见侯顺清在砍肉,我就问他:“老侯,你杀这么多猪,心里不打怵啊。”他接过话题:“这杀猪,最怕提到‘杀’字。但又不得不杀。我们是杀猪匠,别人觉得杀生。那么猪喂大了,都不敢杀,那每家每户喂的猪,由谁来收拾?”他割了块肉下来,撂到盆里,继续说:“所以我这杀猪是正常的。猪是刀上菜,几千年前就开始驯化猪,猪就是家庭的菜。你不见那‘家’字怎么写的?就是宝盖下边一个‘豕’字,说明喂猪是自古以来的成例。年年杀年年有,一直延续,经久不衰。”我越听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还有点文化味。这不就是农耕文化的底色吗?种庄稼、打粮食、喂猪,养牲畜,几乎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劳动,不变的生活方式。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杀猪的工作结束,大家开始喝茶,聊天。陆续还有客人来。他们都是邻居、亲戚、朋友,都是艾家提前请好了的。名义上让他们来帮忙牵猪,实际上就是请大家来吃一顿,吃一顿好的,热闹热闹。

妇女们都在厨房里忙乎,做饭,炒菜,搭桌子,招呼客人。不一会儿,堂屋里支了4个圆桌,看来今天要开4席,四、五十人,非常壮观。菜上桌了,艾大哥就招呼大家吃饭,庖汤高潮到来了。我是县上来的干部,大家就推我坐头席,正对门窗。只见先上了一盘粉蒸肉,两大盘,新鲜的肥瘦兼搭的肉,里面加了米粉,在蒸笼里蒸好了,端出来,还冒着热气。那大块的肉放在盘子里,大家就先夹一块放进嘴里,油包住一嘴巴。接着上了一盘清炒瘦肉,里面放的酸菜,既可下酒也能下饭。再就是把猪血取来,与白菜、菠菜做成血汤。猪血新鲜,嫩软,是道难得的好菜,是庖汤的主菜。再就是做一道心肺汤,把心肺取来,先用水一烫,挤出肺眼里的尘沙,再切成片,与萝卜清炖,这就是心肺汤,能清热袪火,也是一道好菜。还有一道猪心暴炒,大家也特别喜欢。这几道热气腾腾的炒菜、热汤端上桌,一下子摆成大席,来帮忙的人围坐桌边。主人取出一壶包谷烧,在火塘边煨过,已经烫了。倒在酒杯里冒热气。大家就开始吃大碗菜,喝大碗酒,大冬天的,吃得脸上冒气,身上发热,碰杯,走圈,聊天,喧哗阵阵,好不热闹。这就是农家吃庖汤,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吃庖汤,是过年的前奏,是丰收的体现,是节日的预热,更是农家劳动成果的展示。能杀猪,有腊肉,这是富裕的表现,殷实的标志。如果不杀猪,不吃庖汤,那一家就没有起道,没有面子。

我本来不喝酒的,禁不住大家的猛劝,只好端起杯子喝了一杯。喝上一杯,脸上发热,话也就多起来。我与大家谈农村的变化,询问大家打工的情况,趁着酒兴,大家也说了实话,了解了几个家庭的真实收入,不知不觉积累了丰富素材。

今天真是好日子,遭遇庖汤,用农家的话来说,请客不如遇客,被大家戏称为“不速之客”。热气腾腾中吃庖汤,欢声笑语中喝大碗酒,真情流露中闲聊海嗑,了解农村风俗,体会农家热情,也感受乡村振兴推进中农家的变化,顺便也开展了工作,结算了一年的伙食费。


编辑:西亮           责编:高思佳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