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米 酸饭 甜稀粥

发布时间:   作者:陈义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03e4d48ec388dc9be07aadd3e6820c97_img_534_99_202_404.jpg

文/陈义勇

记得上小学时,也是一年的秋天。

放学回家的路上,天气骤变,风雨交加,因穿着单薄受了点风寒,“撇着了”(当地方言,意即风热感冒),到了家里,妈妈拿出衣服让我赶紧换上,坐到“锅头起”(靠近锅台的土炕)取暖。她急忙出门搂柴打碳,烧火做饭。

一会儿,一小锅用新黄米熬的甜稀粥做好了,妈妈舀了一碗递到我的手里,香味扑鼻,喝起来米香浓郁,汁如黄脂,甘甜爽口。

也许是身体受到湿冷空气的侵袭,能量消耗过大,急需要补充;也许是炽热清香的甜稀粥激活了我的味蕾,肠胃心急火燎地打起了“报告”。总之,这顿饭打消了我对黄米甜稀粥的刻板印象,对它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黄米,由糜子籽粒推碾脱壳而来。

糜子与水稻齐名,是我国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仅次于水稻的传统制米作物。

糜子,在府谷有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耕作技术代代相传,屡有创新。它养育了千千万万的黄河儿女,铸就了黄河流域的最初繁荣。

府谷人对糜子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从婴儿佐餐时的第一口食物,就品尝到了米糊糊醇香的味道,它是妈妈们用黄米面精心熬制的。

黄米的综合营养价值高于小麦和大米,特别是黄米对人体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

黄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锌、铜、锰等营养元素,具有益阴、利肺、利肠等功效。

现在的府谷人,不论身居何处,不论男女老少,在电饭煲里蒸米饭时,总要在大米里掺和一定比例的黄米,美其名曰“金裹银”。究其原因,就是为了吃到黄米那个口感、味道。

黄米有很多种吃法。米可以做成米饭、粥、稀饭、凉糕等,面可以做成馍、炸糕、摊黄、凉粉、烙饼等。

老家麻镇,世世代代,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锅合浪”里都放着一个擦得“明光泽烂”的浆米罐。

酸粥是府谷东部乡镇一年四季的一道特色早饭。黄米放在特制的瓷罐里淹浆上一夜。翌日晨,在铁锅里烧开了水,先把浆液倾入盆里,再将黏糊糊发酵了的黄米从浆米罐倒入锅里(这时要把锅里的汤回到浆米罐里一部分,和原汁混合作为下一次浆米用),紧火熬上半小时左右,中间不停地用铁铲来回搅拌,阵阵香气飘散开来,香喷喷的酸粥就这样做好了。每人盛上一碗,大家围坐在炕上,就上一盘红腌菜或“烂腌菜”,美味极了。

干净、“拴整”的婆姨们做出的酸粥,观之米粒饱满,色泽金黄、浆如蛋清、入口微酸带甜、滑黏可口,后味清香饶舌,风味独特。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麻镇上高中,教化学的逯秦生老师专门在课堂上讲解了酸饭(包括酸粥)为什么有帮助消化、消暑解渴和养生的功效?“因为黄米在浆米罐中经过一夜的发酵,米浆中富含了大量的乳酸菌、益生菌及多种酶,使得黄米酸饭系列甜酸适度,醇香爽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净化肠胃。”并在黑板上详细列出了化学分子式加以解释。

记得有一次,我回到麻镇老家探望父母,正值盛夏时节,上午时分,阳光洒在碧绿的糜子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我一边欣赏着田园美景,一边喊着“妈,我回来了。”妈妈听到喊声,快步从小院大门里走了出来,亲切地叫着我的乳名,我和母亲一起回到了南房,看到熟悉的浆米罐,我揭开盖子,闻到了一股诱人的发酵香气。

母亲笑着和我拉起了家常,不觉到了中午,母亲生火做饭,一会儿后锅的水开了,她拿起铁勺,将黄米倒入锅里,找寻放酸捞饭的黑瓷盆。叫我拿案板,她从凉房的“三只瓮”里挖出了一块腌猪肉,放入前锅中“呲呲”地熔化粘连着的猪油。一边翻搅,一边跟我说中午咱们吃腌猪肉烩豆角,再放上点“山药”(土豆)。

我到院子的菜地里摘了两把豆角,妈妈也把土豆的皮削好了,妈妈主厨,我当帮手,娘俩一边做饭,一边拉话,拉着拉着,就回忆起了我小时候放学路上淋雨“撇着了”,她为我熬甜稀粥时的情景。

那天中午,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海红果树下的饭桌旁,分享着这顿酸捞饭和腌猪肉烩豆角。那种温馨、那种享受、那种美味的氛围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府谷的土壤及环境条件特别适合糜子的生长。每年的七月下旬到八月份,正是糜子拔节抽穗的季节,县境内的一道道山梁上,一面面坡洼里,到处摇曳着糜子沉甸甸的穗子,散着的,侧着的,密实的穗子,有如一个个美丽姑娘的青发,飘逸洒脱,婀娜多姿,惹人喜爱。

府谷糜子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府谷县“中国黄米之乡”。

进入新世纪,府谷县把糜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产业来做。下真功夫,做实在事。2019年7月,府谷县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关于合作共建府谷糜子产业化示范基地》合作协议,为糜子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注入科技活力。

财政支持。府谷首创县级“糜子文化”自有体系。成立“府谷县糜子(黄米)产业协会”;聘请全国知名的府谷籍小杂粮专家柴岩等三名教授.专家成立“府谷县农业(糜子)专家工作站”。 

十多年来,通过技术驱动、模式带动、产业联动,宣传互动等方式,助推府谷糜子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体系化建设,扩大了黄米品牌效应,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助力了乡村振兴,增加了农民收入。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速食生活。然而,那些传统的美食和乡土情怀却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它们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一种饮食文化,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我来说,黄米酸饭甜稀粥就是一种情感寄托。它见证了我从孩童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也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无尽眷恋。每当品尝到这些美味佳肴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绿草和笑声的家乡。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如今的府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黄米酸粥、酸捞饭、甜稀粥这些原生态的传统美食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编辑:夏雨           责编:高思佳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