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栈道上的五篇诗作赏析

发布时间:   作者:宋晓轩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宋晓轩

连云栈道是“川陕通道”之一。《褒斜同谷说》云:“从褒凤出者为今之连云栈道,汉王之南郑由之。”据史料记载,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北魏正始四年(507)至永平二年(509)畅通。

该栈道南接褒斜栈道,至武关驿(今河口)向西北折,沿青羊(今北栈)河而上,抵达安山驿(今留坝县城),再向西北,越柴关岭进入凤县境,经松林驿、连云寺、留凤关(废邱关)、心红铺越凤岭至凤州,连接故道。栈道因有著名的连云古寺而得名。古代的文人墨客经过时,留下了许多的诗作,现赏析五首。

何景明与《武关》

北转趋留坝,西盘出武关。微茫一线路,回合万重山。天地几龙战,风云惟鸟还。关门锁溪水,日夜送潺湲。这是号称明代著名“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所写诗作《武关》。 

武关,古称武休关,在汉中市留坝县南20公里处,褒斜栈道和连云栈道交汇于此,历代的重要军事关口。留坝厅设立后,与安山驿、松林驿一道,并称留坝三大驿站。

何景明,(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省)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1502)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家。刘瑾诛,官复原职。后官至陕西提学副使。然39岁便早早病逝,著有《大复集》等。

明弘治十八年(1505),何景明奉命出使云南,正德元年(1506)方才回京。从诗的内容和随后创作的《新开岭》来分析,他是在自川返陕去京的路上创作的《武关》。

“北转趋留坝,西盘出武关”,转道朝北向留坝的方向前行,再向西绕过一段盘桓的山峰即到达了著名的关隘武关,出了武关和大散关,不久就可以到关中平原了。这一句,仅用“转、出”两个字,既写出了武关的复杂地势,又说明了武关扼守当道的重要性,简单的一个“趋”字,流露出他急欲回京归家的迫切心情。

“微茫一线路,回合万重山”,微茫,迷茫不清的意思。回合,曲折、环绕的意思。远远的望过去,道路迷茫模糊,不很清晰,好像只有一条如丝线的小道贯穿上下,这来来回回的曲折,绕来又绕去的,应该是踏过了近万条山恋沟壑了吧。这一句,既描写了褒斜栈道的蜿蜒崎岖,又回想起了自己出使云南这一路走来的艰辛。

“天地几龙战,风云惟鸟还”,在天地之间,在这武关,经历了几次群雄为割据而发生的争战哦,动荡不安的局势之后,什么都可能不存在了,只有野鸟最后飞回到了武关这个地方。这一句,通过对武关这个军事要塞的回忆,表达了他对争权夺利和相互征伐的厌恶之情,以及对和谐共生的强烈期盼。特别是一个“惟”字,倾诉了他“参透玄机”、“恍然大悟”后的概叹,多么希望自己能像一只鸟儿自由自在地飞回到故乡去哟。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内斗最厉害的时代,身处朝堂的何景明也“深受其害”,但他性格耿直,崇尚节义,看淡荣华富贵和自身利益,不谄媚权贵重臣,直言敢谏,“有国士之风”,所以也被打压倾扎的最重、最惨、最频繁。他出使云南时,还是明孝宗当政,但朱祐樘体弱多病,皇帝一旦驾崩,又会引起多少权力之争哟,这也一直是他所担心和忌讳的。果然,返回京师的当年,孝宗去、武宗立,刘瑾擅权,何景明只好辞官。

“关门锁溪水,日夜送潺湲”,溪水,即武关河水,在武关北侧汇入褒河。武关门口的武关河水,一天到晚萦绕着武关流淌不息,也不知道送走了多少潺湲声,流失了多少美好时光。此刻,何景明又从远古的遥思回到现实之中,他看见了武关的大门和关前的河水,听到了哔哔的流水声,他似乎知道了什么才是永恒,一切都会变化的,物是人非的现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再发生,唯独这流水声会恒古不变。

此诗作一改“明朝盛行的台阁体”诗风,突出了个性意向和独立创新,写实为主、以实喻虚,很好反映了他“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的文学改革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

他此后创作的《新开岭》,和《武关》一道,均被《留坝厅志》所收录。

张问陶与《青羊铺》

《水经注》云:即古青羊关,又名洋水。

暮问青羊关,寒烟聚孤堡。 四山斧斤声,嘉树贱如草。 板桥架危石,洋水一湾小。黑鸟波底行,殴鱼殊了了。杉鸡雪后肥,竹兔霜前狡。灵景让樵人,清辉自娱老。这是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张问陶所写诗作《青羊铺》。

青羊铺在留坝县城东南方位的4公里处,是个行政村,隶属紫柏街道,连云栈道穿境而过。经青羊铺南端的八里关,可抵达褒斜栈道的武关驿站。

张问陶,(1764~1815),字仲冶,一字柳门、乐祖,号船山,四川遂宁人,生于山东馆陶县。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御史、吏部郎中、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遨游吴、越间,死于苏州。长于文辞,尤善于诗,为知名随园诗人袁枚所推重,著有《船山诗文集》。张多次经过褒斜栈道和连云栈道,在汉中境内有诗多首。 

要说张问陶为何多次经过汉中,除了他的故乡是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金桥镇)外,主要是在嘉庆二年(1797年)秋,张问陶在家丁父忧,期满后又赶赴北京复命。从《青羊铺》这首诗的意境和内容上来看,应该写于丁忧期满赶赴京城的路上。

诗的开头直接引用《水经注》的注解,这在他的诗作里是少见的。说明他当时的心情是沉重的,还没有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缓过劲来,走到青羊铺这个地点歇息时,不想与外界交流,也不想与家人搭话,那么如何打发忧愁呢,只有读书看典。幸运的是,郦道元的书籍里居然有段关于青羊铺的记载,这直接引发了张问陶的无限思绪,继而有了作诗的兴趣,因此录引注解为正文的前序。

“ 暮问青羊关,寒烟聚孤堡”,天已经变黑了,向路人打问一下,这里是不是古时候的青羊关。一个“问”字,且“明知故问”,显示了张问陶“诗中无我不如删”的诗风。悠悠寒冷的雾气向孤零零的青羊关土堡逐渐聚拢,明明是土堡周围烟雾萦绕,但他用一个“聚”字,将烟雾写活了,写得有主体层次感了,彰显了他的“标举灵性”的文学宗旨。

“四山斧斤声,嘉树贱如草”,他的心已从自己失去父亲的阴影中里走了出来,听见了四处砍树劈柴的声音,回想起这该是湖广填陕的流民正在砍伐树木开辟耕地,而他却只可惜将高大的嘉树像贱草一般地毁掉了。

“板桥架危石,洋水一湾小”,木板栈桥架设在一块看起了很危险的石头上,青羊关下有处小小水湾。

“黑鸟波底行,殴鱼殊了了,杉鸡雪后肥,竹兔霜前狡”,“殊了了”引用的是宋人喻良能《秋晓野步》里的“世态徒营营,此心殊了了”诗句,一只黑色的鸟儿在水波前低飞掠过,就跟欧鱼在水里遨游的景象一个样子,杉树林里的野鸡在雪地里显得很肥大,竹林里的兔子在冷霜降临之前会变得更加狡猾难捕。此时的张问陶又从眼前的景物回到了过去,看似在描写实物,实则是“话里有话”,通过“黑鸟”、“欧鱼”、“杉鸡”和“竹兔”活灵活现的叙述,暗喻了世态的炎凉、宦海的沉浮、生存的艰辛以及人性的丑恶,也间接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和无奈。

“灵景让樵人,清辉自娱老”,正在思索和寻找描写此地此境的灵感时候,一个樵夫背着柴捆走了过来,赶紧闪开道路,让人家通过,如果在清正明亮的光辉下生活,我(张问陶)可以自娱其乐地活到终老。这是一种谦礼恭让后的自我释放和满足的情愫。

此篇不愧出自“蜀中诗人之冠”的张问陶之手,诗中的“问、聚、声、架、行”等字,无不真实、自然,充满动感和灵性,特别是从“让”到“娱”,“情以真而愈笃”,境界再次升华,符合他的“愧我性灵终是我”的最高追求。

青羊铺仅仅是块不知名的小地方,但它却在《船山诗文集》有了一席之地,可谓幸甚至哉。

钱载与《画眉关》

山盘水曲阑干横,土石高高凿口行。后水转为前水出,左山趋与右山迎。钱塘天竺寺遥辨,凤县心红峡近争。千里绿阴春乍老,画眉关外画眉声。这是号称“在雍(正)乾(隆)间无敌手” 的“秀水派代表人物”钱载所写的诗作《画眉关》。画眉关在汉中市留坝县城南1.3公里处,是青羊铺村的第一村民小组,连云栈道穿境而过。它是沿连云栈道北上关中宝鸡必经的第二个关隘。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礼部侍郎,著有《箨石斋诗集》。

乾隆皇帝对钱载比较优渥,他曾多次充任乡试、会试考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钱载奉皇帝命祭告陕西、四川岳渎及历代帝王陵,沿途写下了许多诗作,《画眉关》便是其中之一。

从内容上来分析,此诗创作于他的自关中经汉中赶赴川蜀的途中。“山盘水曲阑干横,土石高高凿口行”,高大的山恋一座连一座的盘桓着,河水也弯弯曲曲地不断流淌,突然有一个关隘像栏杆一样地横放在道路的前面,挡住了路,这就是画眉关了。沿着高高的土石台阶上爬上去,感觉就像通过了天神用钢铁凿子在山腰上凿开的一道口子,非常的惊险。“后水转为前水出,左山趋与右山迎”,关隘后面的河水流过关隘则变成了前面的,继续往下流淌,左边的山和右边的山一个朝右倾斜聚拢,一个则欢迎另一个的靠来,两个似乎要合抱在一起了。这四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画眉关的地理位置、险要程度、山水容貌和周围环境,特别是用“阑干、凿口”形容词和“转、出、趋、迎”等一系列动词,活灵活现地将画眉关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文字简洁但趣味横生。

“钱塘天竺寺遥辨,凤县心红峡近争”,远远地大眼辨别一下,还以为这里是浙江钱塘的天竺寺哩,画眉关的山势峭壁险要程度完全可以和距离不远处的以“一线天”而闻名的凤县心红峡竞争一番。这是一种类比烘托的技法,通过天竺寺和心红峡的比喻,更加突出了画眉关的非比寻常。“千里绿阴春乍老,画眉关外画眉声”,站在关楼上环顾四周,碧绿的一片片树林,连绵千里,再一回想,这春天咋就突然变老了,到了暮春呢,刚要离开继续前行时,却意外听到了关外画眉鸟的鸣叫声。这一句,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写了景色、写了思索、写了感悟,既有山水永恒、绿树常荫的羡慕,又有青春易老、时光易逝的慨叹,尤其是最后的一个“声”字,将整篇诗作“点了晴”,升了华,给人以深远的意境和无穷的想象,令人回味悠长。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钱载写诗的风格,语言朴实无华,造句清新雅致,描写生动真实,情感流露自然,“淡而有味,近而不浮”,在看似白话的字里行间中,折射出许多深奥的思想体会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实”和“超”的和谐共存。钱载是懂绘画的,他的《画眉关》诗作里有画、画可成诗,诗中蕴藏了画的韵、骨、魂、神以及含蓄。通过他的记载,我们如今也可以勾勒出当年画眉关的影像来。

成诗《画眉关》的当年回到京城后,“奏考尧陵应在平阳,不应在濮州”,旋即在朝堂上下的引起轩然大波,钱载又上了《再陈尧陵摺》,但却遭到乾隆皇帝的严厉申饬。乾隆四十七年(1782),钱载以老告归。归田后,生活贫困,家徒四壁,靠卖画维持生计。但他不以贫为然,寄兴山水之间,自得其乐。卒于故里,享年八十六。

在《留坝厅志》里,收录了钱载的《谒留侯祠》《次留坝遇沈太守清任》《度鸡头关连日历旧阁道处五首之二》等诗作七首,这可是留坝文学史料中的珍藏哦。

陶澍与《小留坝》

《秦蜀后记》:紫柏山以南石壁奇绝,至小留坝,两壁夹涧,径忽断绝,从壁下徐得一径如线,乃复通人。

落日风声恐,悬崖路乍经。人穿豺窟黑,峰截马头青。故鬼吹磷火,山精避驮铃。沿溪新雨过,流响独清冷。

“故鬼”句下自注:“辛酉二月,教匪冉学胜犯留坝厅,官军死于此者甚众”。

这是誉名晚清“干国良臣”和“清朝经世致用第一人”陶澍所写诗作《小留坝》。

小留坝位于汉中市留坝县城西北方向的3公里处,是个行政村,隶属于紫柏街道。大留坝则是相对于小留坝言的,一般指县城,民谚有“大留坝生死衙门,小留坝徒有虚名”。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并设义仓以救荒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著有《印心石屋诗抄》、《陶文毅公全集》等。

嘉庆十五年(1810)5月,陶澍任四川乡试副考官。他由直隶出发,过晋陕,8月初抵达成都,9月乡试揭晓后,沿长江出川入湖北河南,11月回到北京。途中所作日记,称为《蜀輶日记》。从《蜀輶日记》和此诗的内容来看,《小留坝》应该创作于《蜀輶日记》同时期。

“落日风声恐,悬崖路乍经”,太阳已经落山了,一阵风呼呼地吹了过来,(我)感到非常的害怕,窄窄的道路在悬崖边上,这让人如何才能经过呢?这一句,写了经过小留坝的时间,又述说了作者对小留坝的第一印象,“恐”。

“人穿豺窟黑,峰截马头青”,人在漆黑的像豺狼虎豹洞窟的地方穿过,转身爬上山峰时,就连马匹也需低头才能让得开,此刻的人与马都与山恋石壁混淆在一起了,乌黑地分辩不清楚了。这一句,用“穿和截”两个字,活灵活现地描写了作者经过小留坝奇绝石壁和一线如径小道的过程,“小心翼翼”。

“故鬼吹磷火,山精避驮铃”,终于抵达了两个石壁的下面,忽然看见了许多坟磷鬼火缓缓飘荡着,是不是辛酉(嘉庆六年,1801)2月与白莲教大战身死后的士卒百姓冤魂吹过来的呢?随行马匹的驮铃“叮当叮当”的响起来,在幽深漆黑的山谷里显得格外清彻洪亮,估计山中的如飞龙赤爪等妖精怪兽听了,都赶紧躲避开了。这一句,借用发生在小留坝的历史事件,陈述了产生一系列恐怖气氛的原因,充满了对百姓生命安全的惜惜关怀和社会稳定的殷殷期许。

“沿溪新雨过,流响独清冷”,沿着青羊河继续往前走,周围的空气显得很湿润,似乎刚下了一场小雨,哗哗的流水声传来了,感觉它是在清高又冷漠地独自吟唱着。这一句,作者已经从恐怖的心态里走了去来,在奔流不息河水旁,有了切切实实的感悟,“过”是一种心态的缓解调和,“响”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和烘托,“独和冷”才是升华,在描写河水的同时,作者也在“独善其身”的冷静思考,它不但思考经过的石壁、小道,思考小留坝发生的反叛事件,思考眼前的现实,更是思考着未来。简单的一个“独”字,却蕴含了作者“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和人生目标。

此诗亦是陶澍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之作,“继承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沉郁顿挫的风格”,“随时把自身遭遇与百姓苦难联系在一起”,看似在写小留坝这个小地方,其实是通过小留坝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的考问:为何经过小留坝这个小地方会感到非常害怕呢,因为这个地方不久前曾经死了许多人;为何死了许多人呢,是因为有人反叛起义;那么发生反叛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理念。

除《小留坝》外,陶澍还写了《青山好和前韵》《谒留侯祠》《紫柏山奉怀汉中太守严乐园先生》《画眉关》等有关留坝的诗作。

汪元量与《凤州歌》

“凤州南去是南岐,大散横盘势更危。跃马紫金河畔路,万株杨柳撒金丝,”这是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兼宫廷乐师的汪元量所作《凤州诗》的第二首。《凤州诗》共有三首。

汪元量(1241--1317后),号水云或江南倦客,钱塘(杭州)人,“以词章给事(南宋)宫掖”。南宋灭亡之际,他登上诗坛,用血泪书写了许多感天动地的爱国诗篇,表现了民族的浩然正气,誉名“宋亡之诗史”。作为一名宫廷琴师,他见证了南宋王朝一步步走向覆灭的全过程。北迁后,侍奉元朝近十三年,“因琴闻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上书元主忽必烈,恳请出家为道士,获准南归后,他在钱塘建立诗社,传授琴道,游历江南,“其咏宋幼主降元后事,皆得之目击,多史传所未载”,终老湖山隐处(杭州)。他是“大宋王朝最后的悲吟者”,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和《水云词》。

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南宋都城临安(杭州)陷落,汪元量被俘,随三宫迁徙大都(北京),以晓音律、善鼓琴侍奉元朝,得到了元主忽必烈的恩遇和器重,他也在元主与宋主之间斡旋调和。《宋遗民录》载:至元十七年(1280)秋,汪元量曾两次去探望被关押在监狱中的文天祥,一次为其弹奏《胡笳十八拍》,另一次弹奏《拘幽十操》等十首曲子,琴音深沉悲凉,怆人心弦。期间,汪元量写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竭忠尽节,惺惺相惜、互相激励,成就一段佳话。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汪元量被元主忽必烈任命为“岳渎降香”的代祀使(与重臣严学士同行),“如联亲行岳顶来”,他便“一从得玉旨,勒马幽燕起。河北与河南,一万五千里”。这次“降香”,汪元量不仅祭祀了五岳和四川青城山,还经过了成都杜甫草堂,拜祭了孔子庙。期间创作了诗歌四十多首,《凤州歌》便是其中之一。

《凤州歌》属于“怀古伤今”类型。从诗的描写内容来看,汪元量由关中凤翔府(宝鸡)进大散关,入连云栈道,再转入褒斜栈道,抵达兴元府(汉中)。到汉中后,又作《兴元府》。“凤州南去是南岐”,南岐,即南岐州,北魏设立,西魏改为凤州;“大散横盘势更危”,大散,即大散关。这两句以北魏设州之事,提醒朝廷不可不小心防备北人的南侵,点明了凤州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赞颂了吴玠吴璘当年驻守大散关的英雄业绩,又讽喻南宋朝廷的衰败无能、鼠目寸光,毫无战略思维,忽视了西北险隘“大散关”,使国家面临的局势“更危(险)”,都城临安终被三面围困。

“跃马紫金河畔路,万株杨柳撒金丝”,紫金河,即褒河。这两句,看似汪元量很“心猿意马”和“春风得意”,再次见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美丽风景,心里异常的高兴,其实他是借用了“东风跃马长安道”和“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诗词典故,讽刺了南宋朝廷的怯弱、保守和贪图安逸。“金丝柳”,在唐朝时期曾是凤州的“三绝”之一,凤州因此而商贾如流、繁荣一时。这一句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恋之情,抒发了国家山河破碎、风光不再的无限感慨。“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身处“曹营如徐庶的他”,回到“蜀地”,短短二十八个的字里行间,却包涵了许许多多的乡愁思绪,更是不知道强忍了多少心酸和泪水哦。

几百年后,《留坝厅志》编纂时,因所见所写均位于留坝境内而被收录,《凤州歌》也成为《诗征》之开场名篇。

 

编辑:西亮           责编: 王越美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