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铁岭《书院门1991》:时代漩涡中的个人命运

发布时间:   作者:张兰香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张兰香


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康铁岭《书院门1991》长篇小说研讨会,初识了这个浓眉大眼一身豪气的“文人”康铁岭,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点评,我萌生了想读一读此书的好奇心。后来方知这个自称只上过四年小学、经过补课、补文凭的康铁岭先生,是个十足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作家,由于他的传奇经历和生活体验,此书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现仅举其中主要人物独具匠心的设置分析一二。

一、独特的写作视角、独具匠心的人物设置

典型环境的选择——跳出书院门去看书院门。书院门是西安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街区,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足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中国唯一的“石碑图书馆”碑林和建立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成为当时陕西最高学府的关中书院。它历经朝代更迭和社会变迁,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就成了西安书画市场一条街,商业气息多于文化气息,在表面书画市场繁荣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赤裸裸的商品交换和金钱利益。这里也是对书画家和文人“价值”进行评估衡量的一杆“台秤”,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演绎一个文人的故事,就有了一个合理的场景,对这个文人价值的衡量过程也就成了本书故事发展的脉络。

这个视角的独特,还在于康先生本人也有着在这个环境里摸爬滚打了几年的经历,有着打拼成败的创伤和激励,但他没有沉溺在这里,而是跳出了书院门,站在时代潮流的浪峰上,从宏观社会演变的角度,审视并反思了书院门的人生百态、市井生活,记录和演绎了那条街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因此使书院门具有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典型性”,这本书也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鲜明印记。

书中两个主要人物的设置独具匠心。在书院门这个典型环境中设置了文人——小学老师晏子敬,一个命运受到重击、满怀悲愤、寻求生机和企图改变命运的小知识分子。他靠什么生存,靠什么去改变命运?从个人的身份上讲,选择一个和文化相关的事做,符合他的教师身份。一个语文老师,字写得好、课文教得好,那就卖字为生,间或为培训班代课,符合人物发展的逻辑。

再说李雯,一个演员住在书院门,以唱堂会、唱茶园子为生,也是她力所能及的职业特点。一个演员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向往更大更好的城市,这也是人往高处走的一种体现,符合常理。在改革大潮中,体制的改变、市场经济浪潮的掀起,为她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社会的转型为她提供了现实可能的社会基础。在钟楼以南到书院门一条街之间,集中了西安市三个秦腔剧团和一个说唱艺术团,对李雯这个人物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她的故事在这里展开,也是很合理的设计。

从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设置来说,正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

二、时代漩涡中的个人命运

社会的变革推动了时代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又构成了一部社会发展史。在这部社会发展史中,有国家的兴衰轮回,也有普通百姓的苦乐悲喜。《书院门1991》这部书写了一场经济体制改革,写了一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展现了一群普通人的命运转变,刻画了他们在这次改革浪潮中思想和言行、生活方式发生的蜕变。

从主要人物晏子敬的命运看,他本是一个体面的小学老师,有一个正常的家庭,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有着正常的生活秩序。然而,改革开放了,市场经济了,人们从原来突出政治、看重思想道德的氛围中转变到看重经济追求、物质享受了。他的妻子跟本县的一个万元户跑了,他原本正常的生活不正常了,受到了重击,他骂天骂地骂世道,满怀一腔悲愤来到了西安,在书院门卖字求生。在这个市场上他历尽艰辛磨难,最后还是败走西安城。

他为什么会败走?我们看一下他在书院门发展的整个轨迹,除了在街上、关中书院门口卖字,就是参加过几次很不正规的培训班教课,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也没有找到一个突破自己现状的突破口。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文人,他缺少对社会的反思、缺乏对现实的思考,缺少对这个时代的分析和认知,在大变革中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只是在书院门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被动地接受着现实生活带给他的一个个厄运。在改革的浪潮中他不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是一个盲目的追风者,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作为一个教师,他有经济头脑吗?他有商业思维吗?他有商业运作的手段吗?这些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并不具备,他只是用最原始的商业手段——写字卖钱来维持生计!这和书中那三个没有文化的“假和尚”居然能办起文化补习学校比较起来,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古今社会落魄文人的形象。假如他选择继续作为一名教师,也许他的结局会乐观一些。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的教育环境是优越的,学校是蓬勃发展的,民间各种私立学校应运而生,一个私立学校老师的职位还是不难找到的。但是在当时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下很多人都选择了下海经商,不少人还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去商海搏击,企图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书院门这个小小的文化街区聚集那么多外来打拼者的社会历史背景,晏子敬的选择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可以说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和时代潮流。

然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改革大潮中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既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主观的选择、行为方式的因素。晏子敬在主客观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并没有站上时代潮流的潮头,而是被湮没在了时代潮流之中,他个人的命运再次被戏弄。

二号人物李雯是因县剧团改制自谋职业来到西安的,作为一个演员想进更高一级的剧团在当时的西安是不现实的。20世纪90年代的剧团开始实行差额工资制,拨款与创收并举,正处在转型的阵痛中,各院团都不景气,人员缩减,演员自谋生路。

这是一个令人躁动和兴奋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投机的社会大舞台,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等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着。这样的社会环境对李雯来说是不利的,李雯也算是一个角儿,但正规剧团进不去,又没有别的生活技艺,她也只能选择在社会上游走打拼,只能以走穴、唱堂会、唱场子谋生,靠色相、靠攀附上升发迹。她代表了一个戏曲演员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命运的起伏跌宕,表现了她本人在这个变革中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勾栏瓦舍的艺术、民间的艺术、大众的艺术。演员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在社会的三教九流中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常常被人们贬为“戏子”,受尽凌辱。是新中国给了他们平等的人格和应有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成为文艺工作者,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他们在社会变革中获得的正能量。然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社会经济市场化变革中,在文化艺术领域电视、电影、歌厅、录像等其他新的艺术形式和娱乐形式的蓬勃发展中,在戏曲单位参照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剧团和演员个人都受到了冲击,戏曲团体陷入困境、戏曲演员职业发生了危机,剧团和演员个人的命运又面临着、经历着一次考验。他们在改革大潮的浪尖上起起伏伏,命运在社会变革中颠簸。李雯只不过是千千万万戏曲演员中的一个代表。

我们从两位主要人物在改革中的人生经历、命运起伏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兴衰与共。

三、这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书院门里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动荡、观念迷茫、精神奋争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各行各业的躁动、百姓生活和人们精神的嬗变。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能够感受到这四十多年来社会发生的巨变,能够理解书中所展现的这段岁月的峥嵘,也许这本书中就有你和我的影子。它使我们有幸能够回顾在这场变革中自己命运的跌宕起伏,也为后人留下打开这段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

最后,用一段歌词来结束本文,以示共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作者张兰香,曾经当过兵、当过干部,曾就职于西安市文化局艺术处,主管艺术创作。已退休,自由职业者。


编辑:金苗           责编:王越美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