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传统饮食文化之坐月子餐

发布时间:   作者:安琴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安琴


提起陕北,人们就想到黄土高原,想到贫困与荒凉。然而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每家每户人口众多,繁衍生息。从孩子的呱呱坠地,一声啼哭响彻高原的山山峁峁,到女大十八变或长成一个高大魁梧的俊后生,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可口的饭菜养育了高原的儿女。

现在五花八门的月子餐,当然是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过去老祖宗的智慧。

笔者采访了多位85岁至90岁的老人。饱经沧桑的面容回忆着年轻时生儿育女的岁月,月子里所吃的东西概况起来就这三样:扁豆小米粥,杂面,干菜。这些妇女大都生育4至8个儿女,一生月子里遭下的病不多,而且奶水多,孩子健康。许多老人现在还健康长寿,令人感叹。我不禁想分析一下陕北这三样美食的营养价值和对月子里母婴带来的好处。

先说扁豆小米粥。陕北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空气新鲜,日照时间长,生产的扁豆和小米圆融饱满,营养丰富。小米醇香,扁豆暖胃,扁豆米汤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和胃安眠、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喝了扁豆米汤产妇奶水足,母子面色红润,肠胃舒服,婴儿安稳入睡,一家平安大吉。那时谁家有孕妇,娘家和婆家就会早早准备上好的小米和扁豆备用。这两样食材成了当时坐月子的标配。

再说杂面。将小麦、豌豆按对半或六四比例兑在一块推成面, 在磨好的豆面里,兑上少量的沙蒿面(起粘合作用)并搅拌均匀,倒入凉水搅拌均匀和成面团(夏天用凉水和面,冬天用温水和面)反复揉搓,直至既软和又有韧劲为止。醒30分钟后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通过不同方向折叠和擀撑,直至擀的像纸一样薄的时候,把面叠成“之”字形切成细带即可煮食。当然制作杂面的面粉婆家和娘家人都会提前准备好,到时候擀好杂面,再制作汤料,有羊肉臊子,也有洋芋、豆腐、粉条、西红柿做的素臊子。为了让产妇多产奶,吃杂面还要调上一盆酸汤。无论是做臊子还是调酸汤都要用到陕北的香菜和红葱,陕北的香菜和红葱营养级别很高,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一般炒菜时待锅底油热,将切碎的葱花往锅里一投,随着“刺啦”一声响,浓烈的香气便会在窑洞弥漫开来。将切好的杂面沸水下锅,期间点几次凉水,煮好的面捞到碗里,浇上备好的臊子和汤、再撒上香菜和生葱便可食用。由香菜和红葱提供丰富的营养,一碗柔韧不断,清香爽口汤汤水水的杂面就让坐月子的女人吃了非常易于消化,而且奶水充足。 

在陕北,能干的女人会把杂面擀得极薄,切得极细,有民谣为证:“薄如纸,细如线,放到锅里莲花转,客人见了心喜欢,一顿能吃五六碗。”

时光流逝、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在女人坐月子时就形成了吃杂面的习惯,如今那香味四溢,光滑柔嫩,绵长劲道的杂面已经成为了一种陕北独特的美食。

最后说干菜。干菜在过去贫困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现在不多见了,农贸市场有卖的,物以稀为贵,价位很高。

干菜的制作较为复杂,农村一般头一年秋天把白萝卜、红萝卜、黄萝卜、蔓菁、洋洋芋腌制到陶瓷瓮里,第二年春天天气暖和了,把这些咸萝卜蔓菁切条晒干,加调料蒸熟再晒干,吃的时候加开水浸泡或蒸。也许是因为制作干菜的原料堪比人参,再加上阳光的暴晒和独特的工艺,干菜的香味十分迷人,那种醇香只有懂它的人才能感知。对坐月子的女人来说,干菜不伤牙,容易消化,营养丰富,开味解馋。

扁豆小米粥、杂面、干菜这三种美食虽然普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算不了什么,但在贫困年月,这三种食物则是坐月子婆姨的标准食谱,它帮助身体虚弱的妇女恢复元气、帮助新生儿得到充足的奶水,让一个个平凡的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陕北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繁衍生息,期间的人生智慧、人生经验值得我们品味,也值得我们传承。


编辑:夏雨           责编:慕瑜           终审: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