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漫步在陈炉古镇,更多的只是惊喜于这盆盆罐罐堆砌起来的古镇特有的风貌。看看四周低矮的土原上已经开始显现的萧瑟和苍凉,不曾也无法想象在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上发生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生活过的那一群群活生生的男男女女,以及他们之间的撕撕扯扯、纠葛与爱恨。
谁能拼接破碎的瓷片
谁就能解读历史的箴言……
《百年炉火》是雒忱在用心拼接一段已经远遁的历史
——边疆
深秋时节漫步在陈炉古镇,更多的只是惊喜于这盆盆罐罐堆砌起来的古镇特有的风貌。看看四周低矮的土原上已经开始显现的萧瑟和苍凉,不曾也无法想象在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上发生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生活过的那一群群活生生的男男女女,以及他们之间的撕撕扯扯、纠葛与爱恨。
五十四万字的长篇巨著《百年炉火》,掂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久了会压疼手腕,心也被压得沉沉的。读着,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掩卷沉思。读书生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夜里,半依床边,砖头厚的一部书置于胸前,思绪常常跑到了小说之外,有种想读却又不舍得读下去的纠结。如同忽然遇到特别好吃却又极其稀罕的东西不舍得一下子大口吃完一样。常常纳闷,实在想不明白小说的作者雒忱究竟花费了多少心血查阅了多少史料耗去了多长时间,才将这些关于陈炉古镇、关于古耀州、关于古同官的庞杂无序的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楚,将这片土地上的男欢女爱生生死死风土人情讲述得如此生动撩人,且以这样一部宏大厚重的巨著呈现在世人面前。
更是惊诧于他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独具匠心甚至有点冷酷的安排。小说以盛产耀州瓷驰名中外的陈炉古镇百年的历史变迁演进为背景,书写了陈炉古镇祖祖辈辈以陶瓷业为主要营生的人们的爱恨情仇和悲欢命运。读着,明明知道这只是一部小说,可常常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有种读历史小说的真实。
关中府上任一年多的知府一身书生打扮独自上路微服私访,路过陈炉时被当地一拨地痞恶棍不由分说抓起来卖到煤窑里挖煤三年,在煤块上写了三年“血书”才死里逃生;烧香拜佛祈求子嗣的女子到了庙里却一个个的不知去向,多年后才发现庙中的枯井里填满了白森森的人骨;大年馑到来,关中大地浮尸遍野,为了活命母亲卖身救子将自己卖到甘肃为丈夫和儿子换来了半袋子玉米,使得雒家的香火得以延续……
古镇上最有头脸的人物小说中的一号主角雒武在去喝窑匠郭金山五十大寿的喜酒时,遭人暗算被黑布套了头捆绑到古庙。一个能力超群处事公正,沉默厚道,仗义疏财不争名利的汉子,但过于的隐忍甚至有点优柔寡断的性格,使得他和小说中的二号人物牟青云接结了梁子。但为了镇上民人的存亡,对付不断入侵骚扰的河西人,雒武不计前嫌,暗中不断帮助并想法子成全牟青云。可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男子在四十六岁的年纪却被受雇于人的黑心刀客掠去,绑在清凉寺殿前的那棵古柏上,开膛破肚,一刀一刀,活活剐死……
世道艰难,人心险恶。像耀州瓷一样老实忠厚善良古镇人,始终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但雒武的死,却似乎有违常理,如一把利剑,插向风雨飘摇中的古镇。那一天,古镇没有哭泣和哀嚎,雒武恩爱一生的妻子梅瑞卿也没有流泪,她将丈夫四散的筋肉肠子脏器一块一块收拾到一起,尽量恢复每一块筋肉脏器的位置,然后一针一针默默地缝着,像是在绣一件最为珍贵的绣品……
雄心勃勃总想干成一些大事的小说二号人物牟青云,在古镇也是个说一不二的显赫人物。在经历了东三社和西八社的武斗流血后,在雒武被刀客活剐惨死之后,也离开了日渐衰败的古镇,隐居西安。作为一个出了名的孝子,慈祥豁达的母亲死后却没有回来给老母送终。三年后,悄悄回到自己曾经叱咤风云的古镇,却被身后传来的一声冷枪结束了性命,一代武举人就这样死得悄无声息。
小说中的两个核心人物均死于非命。两个有着世交在同一个镇上一同长大的男人,在各自统领的东西两社的民人面前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一定程度上掌握着镇上民人命运的两个灵魂人物两个响当当的汉子,却都未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两人的死是那样的突然,似乎毫不相干,细想却又是那样的必然,如一场因果轮回。
读着,惊心动魄,苍凉悲壮,却又格外的熟悉,觉得每一个故事都从外婆从母亲的嘴里听说过,或者在别处在某一本书中某一篇文章某一个报道中看过。有种不可思议的真实和震撼!
去年深秋和朋友刚去了陈炉古镇,回来不久得到了雒忱赠送的他的小说《百年炉火》。向来沉稳的朋友见了我激动地说:“这几天在读雒老师的小说,有种再去陈炉古镇的冲动。”
深有同感。第一次去陈炉,看到也许只是满眼瓷罐垒的墙瓷片铺的路阳光下熠熠生辉,看得激动开心而已。读了这部厚重的历史画卷般的小说《百年炉火》,再去陈炉时你的眼睛定会透过那些盆盆罐罐看到更多的人和事,会看到小说中的人物叼着旱烟袋赶着马车吆着骡子驮着满满的瓷器走在窑畔上走在坡道上,会想去寻找哪个是雒武的家哪个是牟青云的家哪个又是梁靖云的家,会想知道那个方圆百里闻名的和尚转遍了古镇的角角落落最终给雒武的母亲选的墓地在什么地方,会想起与河西人、与兵匪常年的抗争中那一幕幕的惨烈悲壮……
走过一座破败已无人居住的院落,你会想这是不是那个曾经吸食大烟包养妓女却又身怀绝技的匠人郭金山住过的院子。那个浪子回头的痴情汉子, 在心肝般的闺女用剪刀割断大腿上的血管死去妻子也伤心气绝后,将自己家的窑洞封死,将自己密封在窑洞中吞下大烟,随妻女而去……
会想起雒武的母亲那个当年卖身救子德高望重的女人去世后,雒武和父亲带着赎罪般的心情不惜一切给母亲举办的那场空前绝后持续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的葬礼。那场盛况空前的葬礼由小说中的三号人物梁靖云主持。如同《红楼梦》中的婚丧嫁娶的宏大场面一般,一场葬礼几乎囊括了陈炉古镇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各类习俗,也让小说中众多的大小人物通过雒武母亲的葬礼这一场景粉墨登场,一一走上前来和读者见面。
兵荒马乱的世道中,他们一个接一个出场,又一个接一个地离去,不管他们在这个古镇上有过怎样的平凡和精彩,留给读者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无法忘记的身影,连同他们走路的姿势,说话的声音,吃饭的样子。
“写得太好啦,就像是我村里的事!”当年《白鹿原》问世后,一位朋友这样描述他读后的感受。至今,我依然认为这句话是一个普通读者对于《白鹿原》最高的赞誉。读着雒忱的《百年炉火》,常常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亲切,熟悉。也常常不由自主拿《百年炉火》与《白鹿原》做对比。同样的宏大厚重,同样如画卷般展现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这个地方在历史大潮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同样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男男女女,情节同样的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读着同样的变幻莫测,惊心动魄,酣畅淋漓……
小说下半部主要写了雒家、牟家、梁家下一代人的遭际。世代经营瓷业在西安及陈炉古镇有着极高声望的儒商梁靖云,他的大儿子梁泾渭海外留学归来,文革中被打成右派,为了不拖累深爱的妻子和女儿,不得已和妻子离婚,一个人潜心研究有关秦直道的历史。为了实地考证,不顾一切,独自一人踏上征途,历经艰险,九死一生,从咸阳境内一路跋山涉水走到了内蒙包头的九原郡,完成了这一伟大的考古壮举,确认了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和儿子扶苏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的起始和确切的位置所在……
雒武的儿子雒志明热血报国,作为地下党打入国民党内部,后来身份暴露脱离组织。解放后因无人能够证实自己的真实身份,遭受了无数次的审查和折磨。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时,回到父辈抗争生活过的古镇陈炉,当了一名镇小学的教书匠和敲钟人。但依然未能躲得过一场劫难,一夜之间被当成国名党潜藏在大陆的特务,在父亲当年惨死的古庙中被红卫兵用刀拉开了小腿肚子,寻找藏在里边的微型电台……
牟青云的女儿牟琴,一个热情勇敢美丽的女子。青年时期投奔革命,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到达延安。自己深爱的男人和后来的丈夫先后牺牲,留下一个孩子。因缺少证人,在历次的“肃反”中一再受到审查和打击,落下一身疾病。后来遇到也投身革命的当年雒武家的家丁铁锤,两人结为夫妻。他们的心里都很清楚,两人的结合与爱情无关,两人的结合仅仅只是为了搭伴过日子……
历史的血雨腥风中,每个人物都在纷纷上场,又都在匆匆谢幕。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的结局都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正如作者所言,这故事像一缸腌制已久的酱菜,味道深长而厚重。
一直觉得有点遗憾,《百年炉火》中的许多故事如果单独拉出来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只是作者雒忱太过“贪婪”,想要在这部书中倾尽自己对这片故土所有的爱,想要装进太多太多的故事,想要给世人留下一段真实丰盈的历史,所以不惜引用太多太多甚至有些繁琐的碑文和史料。有时在想,如果作者当初能忍痛割爱再做一些取舍和凝练,那么这部《百年炉火》将定会更加完美。尽管如此,并不影响这部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在读者心中的分量。
“谁能拼接破碎的瓷片
谁就能解读历史的箴言……”
这是边疆为雒忱的小说《百年炉火》写的书评中的一段话。在众多关于这部小说的书评及读后感的文章中,这两句话记忆尤为深刻。
的确,雒忱如同他笔下身怀绝技的烧窑的匠人一样,在浩瀚久远如陈炉古镇上的碎瓷片一样的历史碎片中,沙里淘金,将那些最为耀眼最为独特的碎片一个个挖掘捡拾起来,小心翼翼拂去上面的泥土和尘埃,然后一片一片地用心拼接起来,呈现给我们一个无声但却有型的活生生的陈炉。正如边疆所言,《百年炉火》是雒忱在用心拼接一段已经远遁的历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初的辉煌已远逝的陈炉古镇在雒忱的《百年炉火》中得以复活。如同拼接起来的一件稀世珍宝,虽有一丝细细的裂痕,却浑厚朴实,惊艳无比。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生于斯长于斯在陈炉生活了18年的雒忱,其实做着和自己的先辈一样的事情。
先辈们用一个个的瓷罐垒起了一道道院墙,用碎瓷片铺就了一条条的坡道。这一道道院墙,一条条坡道,构成了古镇陈炉特有的景观,淳朴,浑厚,天然。一道道的罐罐墙,筑起了一个个独特迷人的小院落,一道道碎瓷片铺就的宽窄长短不一的坡道如同流淌的岁月,将这一个个小院落连接起来,于是留给世人的便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陈炉古镇。
雒忱用一个个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构筑起了这部跌宕起伏的关于古镇陈炉的百年大书;用搜集考证来的一段又一段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传说灌注了故事与故事之间的空隙。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院落,每一段史料和传说都是一条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坡道,于是这些院落和坡道也就构造起了雒忱心中的故土——陈炉古镇,构筑起这样一部前无古人的关于这个古镇的一部厚重的百年历史。
所以说,雒忱做着和自己的祖辈父辈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先辈们用的是自己烧制的瓷器,雒忱用的是自己浇筑的文字。一个是用群体的汗水和生命铸造而成,一个是用个体的心血和深爱铸造而成。
如果说先辈们铸造了一个物质的表象的陈炉,那么雒忱则铸造了一个精神的灵魂的陈炉。一个是古板的,一个是灵动的,你只有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来看,来读,来慢慢地回味咀嚼,你才能了解一个真实完整的陈炉,你才可以触摸到一个厚重丰满的陈炉。
物质的东西会随着岁月流逝远去或者改变,但精神的东西则会永存,如陈炉古镇那绵延了一千多年的炉火,生生不息;亦如古镇上随处可见的瓷盆瓷罐瓷碎片,熠熠生辉。雒忱的《百年炉火》正是如此。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