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严谨与飘逸兼而有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传世名作。后随着僧侣、遣唐使等漂洋过海,对东邻日本的书道亦产生了深远影响。相传智永曾书写《千字文》八百本之多,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但如今传世的只余两本:一为北宋薛嗣昌石刻本,现存西安碑林,为宋大观三年(1109年)所作。
智永《真草千字文》,严谨与飘逸兼而有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传世名作。后随着僧侣、遣唐使等漂洋过海,对东邻日本的书道亦产生了深远影响。智永《真草千字文》不仅是王家笔法的真传,并且有珍贵的墨迹版本传世。相传智永曾书写《千字文》八百本之多,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但如今传世的只余两本:一为北宋薛嗣昌石刻本,现存西安碑林,为宋大观三年(1109年)所作。虽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称善本,但和墨迹相比较,锋芒、使转含混多了。二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被书法界评誉为最佳版本。墨迹本每行十字,计二百零二行,首二行漫漶,文中除有数字残缺外余均完好,其作笔意精熟,气骨清健,一派王氏家法。王羲之时代,去古未远,他虽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创出妍美流便的行书风格,但在楷书上依旧带有古质的隶意,而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之用笔,似乎更接近唐人楷法,实为学习楷书和草书的最佳范本。
智永生活在陈、隋年间,生卒年不详。名法极,浙江会稽人,传为王羲之七世孙,留下“退笔冢”“铁门槛”等美谈。智永书承远祖羲之,全守家法,历记专精,况《兰亭》真迹曾为其所藏,故深得二王遗意,尤工楷、行、草诸体,为隋唐间学书人所宗。对于智永的书法,历代书法家与书法著作多有评价。都穆《寓意编》云:“智永真草千文真迹,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解缙云“智永瑶台雪鹤,高标出群”;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千字文》史话
古代以书取仕,而书不为业,然书家经纶满腹,书乃文人余事。今书不登仕,反倒为业,诗书则成字外功,古今时势之变也。今人以书为业而言诗书为余事,余谓书之大弊也。应该还书法本真,于学养中求书,以养书卷之气。
在形式至上的展览时代出现了文化水土流失、精神原野荒芜的生态失衡,故有学者提出了“文化书法”“文人书法”等,以期纠偏救弊,引领书法重回学养为本之通衢大道。
书法本根汉字,文以字叙,炼文成诗,诗书成图。诗书乃书法之魂,诗情画意正是书写之至高境界。作书要像诗人那般,有独到的观察力和敏感度,从点画中写出雅趣,悟出哲理,释放真情,于字里行间看出奥妙无穷:乐而不淫,怨而不怒,谑而不虐,书法于情、理表述时,正与诗文一般。
作为中国一千多年来的蒙学经典,《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为“三、百、千”。《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唐李绰《尚书故实》和韦绚《刘宾客嘉话录》等书中记载,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所以他又召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将其编好并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周却为之一夜白头。
《千字文》是由“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的二百五十个四字短句构成。四言一句,千字不重,字句押韵,首尾连贯,精思巧构,知识丰瞻,通俗易懂,音韵谐美,朗朗上口,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有两处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
《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内容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褚人获在《桐下听然》中说:“王凤洲(王世贞)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正谓局于有限文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它不仅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更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全书。囊括天文地理,说古道今;既能丰富人的知识,又能感化人的品行。如写景:“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飖,游鹍独运,凌摩绛霄”;如寓理:“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如修身:“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如醒世:“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如述史:“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如咏物、抒情等等。
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智永禅师功不可没。因其一生钟爱《千字文》且笔耕不辍,相传其曾写八百余通,并择其优者分赠浙东诸寺。《千字文》因此得以广泛传播,绵延至今。
《千字文》诗化的语言,在习字之时,必能沁人心脾,溶入点画之中。《千字文》古雅优美的诗意,则会修养书家的艺术心智,腹有诗书气自华。历代书家多喜书写《千字文》,董其昌曾说:“文待诏(文徵明)每旦必书《千字文》一卷。”而且文氏又常以自书《千字文》作为礼物送人。明代陈淳亦写过多卷《千字文》,他在其中一卷后面作跋语说:“书《千字文》往往有人,非人好书,人欲书之耳,盖《千字文》无重字者,人谓书学尽于此矣。”
《千字文》在古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成为蒙学课本、书法范本,还被用来作为编号的依据,我们常说的“天字第一号”,便来源于此。宋真宗时,编了一部四三五九卷的《道藏》,分装四百多函,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明清时期,在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里,每一间用于考试的号房也都用《千字文》来编号。“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个字曾是台湾早年的“国防部”兵籍号码,分别代表八个地区,例如:“天”代表台北地区,“玄”代表台南地区,“宇”代表高雄地区。
《千字文》作为古代蒙学教材的文学名篇,亦是我们今日学习书法、提高文学修养的良好范本,而智永的楷书《千字文》更打好书法基础的良好范本。黄宾虹先生告林散之:“凡病好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焕;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无病,肥瘦异制,各有专美。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则善学矣,君其勉之。”
百科全书式的《千字文》在古代虽是蒙学常识,但对今天从小接受白话文教育的我们来说却有一定难度。故学习智永《千字文》宜将读书和临帖同时进行,而读书较之临帖更为重要。蒙学即人生之学,文学即书法之根,根系发达,营养丰富,方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千字文》所蕴含的古典知识,作为中国人都应该通晓并力行。我认为《千字文》是学习书法的根,是我们“心中的家”。
《智永千字文》笔法详解
所谓笔法,于每一点画都需有“起——行——止”三段过程不可。纵然一点,仍应三过。若一笔带过,则筋骨不健,风神难秀。
曰“顺”。露锋顺势而起,锋芒毕现。
曰“逆”。逆锋而入,含而不露。
曰“勒”。快马紧行之法,出入无迹。
曰“切”。直锋截笔,铺排出之。
曰“使”。谓纵横牵掣。
曰“转”。谓钩环盘纡。
曰“翻”。使转之际,锋面换向。
曰“折”。钩笔转角,折锋轻过。
曰“抢”。凌空取势,飞羽入石。
曰“顶”。顶篙顺变,逆水行舟。
曰“筑”。下笔入杵,皆令宛成。
曰“挫”。横折锐行,险峻而成。
唐孙过庭曾这样评论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我以为对学习楷书将有莫大裨益:“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今人习书,应效钟张,善为真草,趋向专精。正所谓:“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书法应反映书家的生活状态,即书写生活化。如古人书状,展纸磨墨,自右至左,上下顺畅,腕、掌、指依笔势而为,上则舒,中则畅,下则局,唯纸不变。书写过程中常使手动,纸的位置则相对固定,在符合生理特点前提下,充分运腕,方能做到蔡伯喈“起不孤,伏不寡”之境,如此点画形态自然生成,结构自然生成,墨色自然生成,章法亦自然生成,此所谓“书写性”是也。
编辑:惠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