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智宝
常崇信先生是我过去的老领导,也是我生命中的挚友和贵人。听说他又将出版新书了,我首先表示惊讶与兴奋!在网上,我先睹为快,从头到尾阅读了他的《岐下纪事》(上中下)这部80万字的著作,我被他那殷殷的公仆情怀感动着,也被他那一段段优美的文字激励着、鼓舞着。我离开工作岗位已经22年了,然而,《岐下纪事》却把我带进了过去的那段至死难以忘怀的岁月。
收录进《岐下纪事》中的篇章是常崇信先生在岐山工作的工作日记,时间跨度8年,是他在岐山任职政府副县长、县长、县委副书记的真实记录。读完《岐下纪事》,我觉得内心有许多话要说出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我阅读《岐下纪事》后的感悟和感想。
这是一种情怀。思故乡,念故乡,故乡最难忘。常崇信先生从来不觉得故乡是延绵宽泛的,反倒越觉得故乡是唯一的。他祖籍凤翔,长期工作生活在宝鸡市。曾经任岐山县政府县长八年,算是异乡人。有人说:“所有故乡原本都是异乡,在那里生活久了,那里就是故乡。”常崇信在岐山先后任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八年,岐山自然就是他的故乡了。他的《岐下纪事》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岐山县域改革发展的史书。从他一篇篇日记中记录的县域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非公经济发展、企业拍卖、县域经济发展等等,可以看到时代特色和时代变迁,可以看出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也可以展现出他所代表的县级领导的素养和风格。这部文集最大的特点是常崇信先生写自己走过的路,谈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心去记载自己干过的工作,情真意重,读起来倍感亲切,让人仿佛回忆起当年的美好岁月。一句话,常崇信以一位人民公仆的情怀,把他在岐山工作八年的工作日记都变成了他笔下栩栩如生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岐山家乡、土地的热爱和人文关怀,将自己的心灵、情感袒露于广大读者面前。
这是一种责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级地方官员的期待,也是各级地方官员应尽的一种责任。从群众的立场和视角出发,主动去解决群众的难事、急事、烦心事,才能让群众认可你、相信你。常崇信先生在岐山县政府任职八年期间,他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一意为群众谋事的好县长。常崇信先生从1997年10月走马上任岐山县政府副县长那天起,密切联系群众,两脚沾满泥土,心里装满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处事果断,乐于为群众办实事的作风至今被当地老百姓所赞颂。从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岐山的发展,可真是日理万机,让人感动。
新世纪2000年初,岐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举办中国·岐山首届周文化艺术节,常崇信时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当时,按照县委常委会分工,明确他主抓艺术节筹备工作。事后证明他勇于担当,未雨绸缪,高谋一筹,参谋作用发挥的好,调动起了各方面力量,举县一致,使首届周文化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
岐山县周原广场谋划于2000年首届周文化艺术节。为使这一蓝图早日实现,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2001年常崇信先生在担任县政府代县长后就把周原广场建设列入2002年全县重点项目之一。年初,县政府公开向社会征集广场总体规划和以周朝文化为主的中心雕塑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时任县长的常崇信主抓此项工程,起到了匠心独运的作用,此项工程于当年12月20日顺利竣工,成为岐山县城建设最早的首个文化广场。我闻讯后,在工程竣工那天,采访了这件事,写了一篇题为《周文化,辉煌的诉说——岐山县周原广场建设纪实》的通讯,发表在2003年1月17日《宝鸡日报》文化周刊版上,占了大半个版面,引起的反响相当热烈。
2003年,为改善蔡家坡地区交通条件,岐山县政府启动了蔡家坡立交桥项目建设。该工程投资2100万元,是全县一项重大的交通工程。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展,在工程动工之前,县政府决定打破以往常规,不举行开工剪彩仪式,不邀请嘉宾祝贺,不发纪念品,不搞吃喝招待,一切从简,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工程建设上。开工这天,只看到县政府分管交通的一名副县长和县交通局负责同志,深入工程第一线,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施工期间实行封闭后交通车辆分流等具体问题,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疏通交通车辆。据县交通部门估算,仅取消剪彩仪式这一项,可节约资金3万元,充分反映了常崇信当时担任县长时县政府的俭朴新风。我从县政府办公室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采访,写了一篇题为《蔡家坡立交桥工程开工静悄悄》的新闻稿件,先后被《宝鸡日报》《陕西农村报》采用,正是对这件事的褒扬和肯定。
从《岐下纪事》看到,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常崇信县长最早提出了用工业化模式经营现代农业的理念。他说:“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就能把‘粮仓’变成农民增收的银行。”由此,岐山县确立了建基地、强龙头、抓项目三个突破口,用工业化模式经营农业。经过几年时间努力,全县建成产品加工企业70多个,全县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50多个。岐山县用工业化的理念、工业化的思维、工业化的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跨越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到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99亿元,比1997年增长10.2%;一、二、三产业增值比已由1997年的24:49:27,调整到2002年的18:55:27。2003年4月,岐山县被中国食品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的殊荣。我出于对这件事的无比好奇,经过深入采访,写了一篇《用工业化模式经营现代农业——岐山县走现代特色农业之路的调查》,发表在2003年5月23日《陕西日报》(农业新闻版)头条位置,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亲自见证了用工业化模式经营现代农业这一理念在岐山县实践的效果。
还有一件是我亲手经历过的事情,已过去23年了,但至今让自己难以忘怀。那是2001年元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到岐山县西方乡涝川村访贫问苦,了解村情民情。温家宝总理来到涝川村后,走东家串西家,与山民们拉家常了解实情,嘘寒问暖送上慰问金。在了解村情中,山民们反映他们村地处深山,经常看不到中省电视新闻节目,这件事引起陪同的岐山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温家宝总理访问后的第二天,时任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的常崇信把我叫去他的办公室,要求很快解决涝川村村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并叮咛要把这件事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当作一件特事来办,限期落实。我当时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县广播电视台台长,感到责任重大,自己按照常崇信县长要求,很快与市广播电视局领导取得了联系。当我向常崇信县长汇报此事后,他有些不放心,直接给市广电局领导打电话联系,更加引起重视,市县广电部门共同协商,投资2万多元配备了两套卫星电视接收机,县广电台技术人员冒着严寒安装设备,使涝川村群众接收到30套清晰的电视节目,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看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常崇信县长深知县广播电视台的经费困难,他亲自批准,从县财政下拨了一笔经费,支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因为常崇信县长强烈的责任感,特事特办,这件事不到一周办结完毕。事后,县委、县政府通过传真形式,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汇报了这项工作落实情况。有线电视的起步与发展,也凝结着常崇信县长的心血。通过这两件事,我看到了常崇信县长工作中那种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作风。在五年之后,我经过深入采访,写了一篇题为《向总理报喜——写在温家宝总理视察岐山县涝川村五周年之际》的通讯,反映涝川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篇通讯发表于2005年第23期《当代陕西》,同时被《陕西日报》《西北信息报》《陕西农村报》,新华网陕西频道、宝鸡新闻网刊用,还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派记者采访制作专题节目进行了深入宣传,使涝川村的干部群众和岐山全县人民受到极大鼓舞。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枚不胜举。正如原岐山县委书记、宝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文学,在2023年9月27日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为常崇信先生举行的《岐下纪事》文集首发座谈会上即席点评时所说的那样:“我与常崇信在岐山共事了近五年时间,我认为一是人品好,做事有品位;二是对各部门的领导、干事以及群众都非常谦和,办事公正;三是平时爱学习。他作为一个政府领导,能把每天的工作记录下来,并坚持八年不变,对当年过往之事,有事必记,有据可查,真是给岐山留下了宝贵的史实资料,很不容易;四是他对工作非常的认真,在当年改革刚开始时,能克服很多困难,带领大家迈出艰难的每一步,岐山县到2005年以后形势有所好转,正是有他的付出与成绩的铺垫。”赵文学先生的这段话,是对常崇信先生在岐山工作八年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充分反映出了岐山人民的心声。
这是一种文化素养。常崇信先生是个学者型、知识型的领导干部,凭着他平素养成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文化意识,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领导艺术,并善于总结,先后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等200余篇。在岐山县工作期间,出版专著《耕耘黄土地——“三农”问题探索与研究》《农业产业化实践与探索》《沃野拾穗》等著作。据我所知,常崇信先生任职岐山县政府领导期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组织有关人员编出了历史上第一本《岐山年鉴》(1998-1999创刊号)。从此,岐山县把编撰《岐山年鉴》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坚持了下来。目前,《岐山年鉴》已编撰到2022年。
常崇信先生调任宝鸡市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后,工作之余更加努力学习,潜心研究。独著和主编的著作有《宝鸡治水方略》《宝鸡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实践》《宝鸡水利论策(共五卷)》,《宝鸡水利志》《汶川特大地震陕西宝鸡水利抗震救灾志》《宝鸡江河大典》《叩问宝鸡山水》《知天命到逾花甲——思研集》《宝鸡河流考略》《大秦岭之宝鸡域要》《水润宝鸡(摄影集)》等20余部;出版《在水之央》《在水之涘》《在水之湄》《在水一方》《梦里江河》《踏歌江河》《信步江河》《品读江河》等散文集,共约500多万字,可谓著作等身。曾先后荣获5项陕西省、宝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4项陕西省、宝鸡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研究成果奖。由于他的突出工作成绩,获科技部全国市、县(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人社部、水利部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省部级劳模),这些荣誉对他来说可谓是实至名归。
这是一种情愫。常崇信先生在岐山任职县长八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忘记和怠慢他赖以生存的这片热土和父老乡亲,在他的心中始终对岐山老百姓怀有深深情意,有着经久不忘、挥之不去的情愫。他对岐山的这一段经历或每个事物的留恋和怀念,都是真心表达,深情款款。他善于思考,善于琢磨,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都真实的见诸于笔下,从不人云亦云。这种情愫都袒露在他的每篇日记中。古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对世事洞悉明了,对人情热悉通达就能化做文章。常崇信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在岐山县工作期间,养成了白天工作、晚上记日记的习惯。他通过回顾当天的工作经历,从而总结研究工作中的问题,经过思考之后,理出头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据统计,常崇信先生在岐山县工作的八年中,他记日记达1000多篇,所记录下的日记一百万余字,整理出286篇、80万字的《岐下纪事》(上中下三卷)文集出版,是给岐山县留下的一本宝贵史实资料,其价值不可估量。
也许常崇信先生在岐山工作时,坚持每天记日记时,并不经意他在写岐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史,可是这个“不经意”,却真写出了一段岐山活的历史。这本文集无疑是一部很好的个人日记体回忆录典范,又是一部值得收藏的社会学著作。正如常崇信先生自己所说:“这本文集是我在岐山县工作八年的日记集合。那时我有个习惯,每天哪怕工作再忙,再累,休息前最后一件事,就是一定要把当天的工作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才有了今天的上中下,八十余万字的《岐下纪事》文集。”这就是常崇信先生在岐山工作期间,坚持每天记笔记的这个嗜好结出的丰硕成果。
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罢常崇信先生的《岐下纪事》文集,因他的日记里含有一种化解不开的浓浓的亲民、爱民、为民情结,拜读他的《岐下纪事》文集,确实是一种享受。这部文集将同历代《岐山县志》一样长久地存活在人们的心中。 2023年10月
赵智宝,岐山县蔡家坡镇王其村人,中共党员,副编审职称。现为市、县政协文史员,曾任岐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岐山县广播电视台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