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白蕉先生尝言:临帖要有三到——心到、眼到、手到。“心到”是首要。复翁言:“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此谓心之境界。“不求速成,是不近功;不欲人道好,是不近名。”如此“名心既淡,火气全无”,是之谓“入静”,即“心静”。“心静”则眼自然清明,看得真切,真切即一丝不苟,毫厘不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白蕉先生尝言:临帖要有三到——心到、眼到、手到。
“心到”是首要。复翁言:“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此谓心之境界。“不求速成,是不近功;不欲人道好,是不近名。”如此“名心既淡,火气全无”,是之谓“入静”,即“心静”。“心静”则眼自然清明,看得真切,真切即一丝不苟,毫厘不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故“心到”方能“眼到”。目及之处,“察之者尚精”,会古人书写状态与心境,识笔锋转换之神妙,察起承转合之天然,验手上动作之精到。炼就“火眼金睛”,辨得“万千气象”。如图六、图七、图八中字之锋面转换,不假思索,顺手写来。图九、图十中每行上面相对较疏朗,下面相对较紧密,字体大小上下亦相对不等。
“手到”关系临帖能否有实效,乃书法学习落脚点。“手到”之“到”字最为难矣,难在能否持之以恒。我们每天都写,但若未写到心手双畅,终是白费功夫。“手到”,非时间和练习量皆有保证不足以让手进入帖中,手不自禁,写来逼真,即不假思索写来。如乒乓球国手,至决战争冠时,胜负未分之际,大抵已精疲力竭。球和球拍接触瞬间,其旋转、力度、方向和落点,全凭其手上千锤百炼形成的下意识功夫,分毫不差,精准无误,攻守自如。临帖亦须练就此等功夫。达到随手书写,不假思索,自然到位,方称“手到”。启功先生和林散之先生至晚年,眼睛近盲,而作品臻于化境,正在于此。(见图十一)
临帖说到底是练心,练眼,练手。心是境界,眼是格调,手是神韵。临帖,不怕做不到,就怕看不到,最怕想不到。
临帖,就要规矩方圆,亦步亦趋,求和求同,力求惟妙惟肖,力求“无我”。好像是蚯蚓,吃的是泥土,吐出来的还是“泥土”。据说白蕉早年临欧虞,临本同范本对着阳光几乎重合,一丝不苟。临帖除形似外,其意亦必神理。复翁曾言:“临帖好比做演员,光是扮相像是不够的。一定要能够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然后能演好戏。”意即强调,临帖时须深刻反映帖之精神风貌与神理韵味。剧中人之内心世界,即古人之内心世界,而非己意。须循一个“真”字,逼真、真形态、真意境是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静安先生云:“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入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缘何如此?“隔”之故也。真行之状,真切之意,方为不隔。临帖亦如是。心到,眼到,归于手到。手到之处,一任自然。由此观己之作,“隔”与“不隔”,慧者自知。若不能使人字外遐想,兴发感动,即“弦外之响”,纵使格调已高,亦“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