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书法的传承、唯美和大众之路

发布时间:   作者:刘先德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中国书法,是汉字文化最具特征的艺术,也是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被誉为东方美学之魂。熊秉明先生说过:“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林语堂先生也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苏士澍先生更是大力提倡“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可以说,书法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写好中国字,不应该只是书法家的事,而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写一手好字,展现悠久的中华文化,展示自信而优雅的自我,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写一手好字不难,但要真正写好中国书法,却并非易事。笔者曾提倡,写好书法,要走传承之路、唯美之路、大众之路(《刘先德谈书法》,《中国商界》2015002期P158-159)。现在再次提出,供商榷。

一、 学习书法,首先是传承之路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在中国五千年有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中,书法无疑起到传承历史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书法,在魏晋唐时期达到顶峰,其后在传承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书法”,既是书写的技法,更是书写的法则。因此,书法不仅仅是“技”,也是“艺”,更是“道”。日本就把书法称之为“书道”。

中国文字起源,自上上古的结绳记事,到上古契木为文,原始陶器时代的刻画符号,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再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字。从春秋战国至秦代,经过史籀的大篆,至“书同文”的小篆,基本确立了汉字的基础规范。中国文字由“造字”走向“造形”,从文字时代走向书法时代。

中国书法自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统一规范小篆开始,到蔡邕(公元133年—192年,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之后,进入有明确记录的书法传承时代,也由此开启了延续几千年的书法传承史。据唐张彦远《书法要录》记载,自蔡邕书法“授于神人”,传崔瑗及女蔡文姬,文姬传钟繇,钟繇传卫夫人,卫夫人传王羲之,王羲之传王献之、希超、谢拙。王献之传外甥羊欣,羊欣传王僧虔,王僧虔传萧子云、阮研、孔琳之。萧子云传僧智勇,智勇传虞世南,虞世南传欧阳询、褚遂良等等。

可见中国书法是一脉相承,每一个字的结字,演化,甚至写字的笔序都非常讲究,都有一定之规,切不可随意篡改,随便“创新”。如果不了解书法史,不知道每个字的来源和演化,就很难写好中国字。比如,有些书法作品,把“必”字当作“心”字来写,写“左”和“右”用相同的笔序等等,这样的作品,其实无意中暴露出作者“半调子”的水平。

有人说,现在写书法,大的环境和氛围都变了,写书法更难了,书法没什么发展前途。我认为正好相反,现在正是学习书法、繁荣书法最好的时期。几千年来,书法技巧一向是私相授受,秘不外传的“家法”。作为“看家本领”、“吃饭功夫”,书法是不能轻易教人的。

传说蔡邕一生精于书法,著有《笔势》一书。蔡邕死后,《笔势》为韦诞(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制墨家,“剪刀篆”创始人)所得。钟繇和韦诞同殿称臣,有一次钟繇到韦诞家做客,看到《笔势》一书,想借回去拜读,韦诞不允。钟繇又提出用重金购买,还是遭到韦诞拒绝。钟繇心思费尽,也没能得到《笔势》,竟气得吐血不止,昏死过去。幸亏曹操及时送来灵药,将其救活。对此,钟繇耿耿于怀,发誓一定要得到《笔势》。后来韦诞去世,钟繇用重金雇人盗了韦诞墓,终于得到了垂涎已久的《笔势》。此后,他发奋研读、练习,终于得到书法的精髓,成为一代大家。钟繇的外甥宋翼,写字“状如算子”,虽勤奋苦练,终不得法。即使是自己的外甥,钟繇也不教他。钟繇死后,坟又被别人挖,《笔势》为宋翼所得。宋翼按法学习,“书名大振”。

现在,你想看什么书,学什么体,只要你肯学习,各种书籍、资料、范本、书贴,影像资料,应有尽有。只不过各种书法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更加需要强调书法的传承之路。

二、 学习书法,应提倡唯美之路

中国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唯美一定是其永恒的主题。当然美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壮美、秀美、曲美、凄美,古拙的美、险峻的美、苍劲的美、稚嫩的美等等,但核心都离不开美。隶书古朴妩媚,魏碑森严遒劲,楷书疏朗端庄,行书闲适飘逸,草书恣肆昂扬。各种书体,无不彰显出汉字艺术独特之美。在几千年的书法长河中,书法人物和作品浩如烟海,不可穷尽,但能流芳千古的大家和作品,其实比例非常少,而且无一例外,都很美。

随着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书法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格局。但我们也看到,伴随着繁荣的同时,种种书法乱象也纷至沓来。有些人打着“书法创新”、“国际接轨”的幌子,不在书法基本功上下苦功,总想一夜成名,走歪门邪道,甚至肆无忌惮地恶搞书法、糟蹋书法,变换名目忽悠、误导国人,导致丑书恶札横行,肆意践踏中华文明。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一些结体怪异的书体,都存在丑书恶扎现象。尽管当时可能会被人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一种创新,但最终都难以避免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因为它违背了人们普遍爱美的天性。有些人甚至提出,书法“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有人真的认为“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请他娶一个“丑到极致”的媳妇回家,看能“美到极致”不?可见这种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

中国人一向认为,字写得好,代表着这个人的学问好,品行端,因为“字如其人”,“心正则笔端”,心不正笔就不正。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西汉官吏、学者)在《法言·问神卷第五》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就是所谓书为心画,书法作品是作者的德行、品性的反映。韩美林先生说过:“在我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我的一万件作品,没有一件是悲观的,没有一件是叫苦的。”我们写书法,在修身养性的同时,也要提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人、与己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三、 学习书法,离不开大众之路

中国人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和韵律,融入作者本身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展示出作者特有的审美观念、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等。学书法的人,都知道《肚痛帖》,相传是唐代张旭所书,似是张旭肚痛时自诊的一纸医案。内容为“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要在别的国家,这张纸条写完之后,别人看见了,其使命就结束了。但由于这个纸条,是用毛笔写在纸上,成了书法作品,一千多年之后,仍然被众多书法学习者奉为圭臬,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估计是任何其他文字所没法媲美的。这便是中国书法的神奇和伟大之处。

无论是张旭的《肚痛帖》也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好,还有名垂青史的诸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大家们,他们存世的书法作品,除了字写的“好”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楷而有法,行而有意,草而有度,识字的人都认识。也就是说,他们的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走的是大众之路。反观当今很多书法作品,故作高古,故弄玄虚,故意将庄严神圣的中国字,写的夸张变形,勉强组合,以丑为美,极力造作。以离奇怪异为目标,以别人甚至自己都看不懂为己任。这样的书风,这样的作品,违背了汉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基本功能,违背了大众的审美情趣,终将被历史、为大众所唾弃。

中国书法,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面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心存敬意,努力写好中国字,做好堂堂中国人。


编辑:张瑞琪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