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智宝
岐山,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商贸重镇,它像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古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在新的征程中,她又一次在这块土地上熠熠生辉,绽放出新的光芒,正成为一带一路开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据考证,丝绸之路在岐山境内主要通道仅有一条,这就是长安—雍城—陇州道,在西周时称西方干道、西方大道,西汉称长安高平道。秦汉时期帝王西行效祀,在沿途设立扶风美阳宫、岐山李家道行宫、凤翔蕲年宫、千阳走马棱行宫、陇县回中宫等行宫,成为通往陇西、西域的主干道之一。长安—雍城—陇州道由长安出发,经今咸阳、扶风、岐山、凤翔、千阳、陇县,之后入甘肃境内。从周秦至明清,长安—雍城—陇州道是历朝京都通往陇西、西域的主干道之一,在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久负盛名的丝绸之路的溯渭道。
凤凰山“凤鸣岐山”标志 作者:陕西乱拍
岐山县境内的一些关隘、古镇遗址及近年来发掘的一些文化遗址,佐证了丝绸之路在岐山境内的繁荣景象。岐山李家道行宫作为丝绸之路沿途设立的一个重要驿站,位于岐山县凤鸣镇李家道村南,面积约1万平方米,距离岐山县城3公里。1988年文物单位开展文物古迹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夯土基址、陶下水管道,还采集到战国“双獾”、“单獾”、云纹等瓦当及大量砖瓦残片,应为一处秦汉宫殿遗址。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602年—670年)便出生在李家道。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贞观初年授官将士郎,在太史局工作,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升为太史令。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岐山商贸年代久远,自古就是丝绸之路要塞,繁华之地,人文荟萃,物流不断。自周太王率族定居岐山之后,便以“日中而市”进行商品交换。但因为重农抑商,加之地非冲要,商业如潺潺涓溪,流而不畅。
新中国成立后,很快扭转了旧政权造成的商品匮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的局面,逐步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市场。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商业体制改革,全民、集体、个体多种经济形式活跃了市场,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逐渐形成商贸流通呈现多元化、购销两旺的趋势。前些年,岐山县积极实施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全县消费市场更加活跃。
正是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岐山儿女勇立于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甘当弄潮儿。王文会就是在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一位风云传奇人物。王文会,岐山县益店镇侯家湾人。改革开放之初,当时还是侯家湾大队社员的他,充分发挥自己修补轮胎的一技之长,曾带领135名社员高走远飞,在新疆从事汽车轮胎火补项目。他在新疆设立了29个轮胎修补点,使“岐山补胎”很快在这里形成气候,当年就盈利50多万元。为了使这一技术在全国普及推广,王文会在家乡益店镇办起轮胎修补技术学校,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学员纷至而来,益店镇容纳不下,又把学校迁到岐山县城,使一批又一批培训后的轮胎保修人员走向全国各地。在此基础上,王文会又创办了新疆、湖北、河南、湖南、云南、东北等分公司,下设182个作业门市部,从业人员达1400多人,真正地把修补轮胎技术推向了全国。王文会还成立了益店汽补机械厂,主要生产轮胎保修设备,成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生产轮胎保修设备的厂家。同时,他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轮胎修补机具研究所,创造发明了四种轮胎保修产品,对轮胎修补技术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基础,使轮胎保修事业更规范、更协调、更快捷地发展。更可喜的是,王文会还把修补轮胎生意做到了中亚四国。就是这样,绰号“火补大王”的王文会用“岐山补胎”的著名品牌,带动岐山周边区域乃至省内外数以万计的乡亲们勤劳致富,让他们走上了共同富裕大道。乡亲们形象地比喻说:王文会像似当年西汉时的张骞,前行在古丝绸之路上。
岐山东大门雕塑 来源:岐山县政府网站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岐山县城所在地凤鸣镇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建设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实施太平塔文化街区、凤鸣湖生态湿地公园等工程,城市特色风貌更加凸显。新建市民广场、礼乐广场、大剧院广场、交通广场、“凤鸣朝阳”游园等公共开放广场,群众生活休闲设施不断完善。如今,岐山这座魅力古城面貌今非昔比,容颜靓丽,全民素质不断提升,一举摘取国家卫生县城桂冠,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岐山县城还建成了一组独具特色的地标性雕塑周文化建筑群,展现在人们眼前。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南亚五国的成功访问,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标志着古丝绸之路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大开发、大发展的滚滚春潮,催动着岐山的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腾飞发展。岐山县乘势而上,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天经济规划实施机遇,与时俱进,按照“高端集聚、创新带动、生态宜居、产城融合”发展原则,强化点轴集聚,形成“两核四园”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商业流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服装商贸产业,建设知名的周文化体验与寻根问祖圣地,着力打造县城文化旅游商贸发展核心和蔡家坡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做大做强产业,着力建设民俗食品园区、物流仓储园区、新型建材工业园区、服装商贸园区,全县经济发展增速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近年来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开发建设,沐浴古老灿烂文明之光的岐山,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连续八年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县域综合实力从全省第19位跃居第13位,2016、2017、2019年接连三年跃入陕西省经济实力“十强县”行列,成为镶嵌在八百里秦川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岐山县是陕西省有名的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陕汽、法士特、汉德车桥等一批大型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在此集聚。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陕西汽车制造厂就落户岐山,新中国新一代第一辆重型军用越野车、第一辆12吨级以上民用载货车、第一辆重型汽车就从这里走向全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岐山县县域经济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是闻名陕西省的工业强县。
岐山县城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近年来,岐山县深入实施做强汽车产业、做大一碗面、做活周文化、做靓“一城两区”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富裕岐山、开放岐山、美丽岐山、和谐岐山,县域经济社会持健康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主要承载地为蔡家坡经开区,该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基地,产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依托整车、零部件、专用车、后市场四大板块,以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可租可借)为承载,主要招引智能网联类、电子电器类、底盘类、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相关企业,现拥有整车制造企业7家,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及专用车研发生产基地,丝路汽车名城。202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3.46亿元,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5亿元。蔡家坡经开区正朝着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大步迈进。以“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为核心,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一碗面”经济规模突破140亿元,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在城镇建设方面,更是突飞猛进。近年来,岐山县以“做精做细主城区”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投资7.48亿元,创业大道、召公路南段、太平路北段、凤栖路西段、岐伯路北段等六条断头路全线贯通,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六横六纵”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开工建设了崇德路、金凤路,完成了凤载尊钟南大门、怀邠望岐东大门、双凤喜岐西大门等工程;对凤仪路、凤栖路、朝阳路、礼乐路、召公路、太平路、三民路等道路进行了提升改造,城市出入口景观和道路品质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谱写了富裕、开放、美丽、和谐岐山建设的生动实践。
岐山区位优势显著,陇海铁路、西宝高铁均在此设站,连霍高速、310国道、342国道、344国道、关中旅游环线、西宝中线、312省道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关环高速控制性工程全速推进,乾岐高速正在建设之中,距离咸阳国际机场不足90分钟车程,距离正在建设的宝鸡机场不足20分钟车程,已融入宝鸡“十分钟经济圈”和西安“半小时经济圈”。新型城镇化在当今商贸经济发展中,正在显示出她独特的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给岐山商贸带来了更大商机,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
回首历史,我们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文明的记忆,蕴含着照亮未来行程的智慧之光。岐山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和重要驿站,过去,曾经铸就了古丝绸之路的荣光,今天,有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岐山一定会绽放新光芒,铸就新辉煌。
作者赵智宝,1948年出生,中共党员,副编审,岐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岐山县广播电视台台长,政协岐山县第五届委员。现为宝鸡市政协文史员、岐山县政协文史员,宝鸡市老科协银发人才专家库专家,被岐山县老科协授予第三届“文化之星”称号,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