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1997年5月,作家贾平凹来到白水仓颉庙拜谒仓圣,并题写了“拜我文祖”,至今留存在庙内。2023年8月17日,贾平凹再次感受了仓圣庙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欣然题字“圣气于兹”,这既是对仓圣的敬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贾平凹1997年5月题字:“拜我文祖”
2023年8月17日,贾平凹题字:“圣气于兹”
2023年8月,贾平凹参观白水仓颉庙
早在1997年5月,贾平凹便来到白水仓颉庙拜谒仓圣,并题写了“拜我文祖”,至今留存在庙内。
贾平凹在《老西安》一书中写道:“离西安不远的白水县有个仓颉庙,是中国汉文字产生的地方,仓颉造字的故事竟在西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仓颉庙的石碑拓片甚或寺庙里的任何物事的照片都相当数量地被西安人购买收藏。”由此可见,贾平凹和仓颉庙早已“相识”。
贾平凹参观仓颉庙“蒿木担子四丈八”
2023年8月17日,贾平凹再次来到白水仓颉庙。“我记得庙里有一根有名的木头,在哪?”参观过程中,贾平凹问道。
仓颉庙后殿的这根檩条叫“蒿木担子”,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栋梁之材”。传说它是由一棵蒿草长成的,蒿草是草本植物,当年生,当年枯,从没有能长成大树的。而这根蒿木全长48米,我们看到的只是整根蒿木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这16米,无节无结。“蒿木担子四丈八”是仓颉庙八大奇观之一。看到眼前的蒿木,不禁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启示:只要努力,蒿草也可以长成栋梁之材。多年前,经国家林业局取样检测,这是一种久已绝种的树木。
“这棵柏树有点像西安碑林的‘魁’字……”在看到二龙戏珠柏时,他这样说道。或许是贾平凹时常提笔写作的原因,抑或是他与仓颉庙的“渊源”,让他能在仓颉庙的一景一物中都能看到汉字的形象。
贾平凹再次感受了仓圣庙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怀着崇敬的心情,欣然题字“圣气于兹”。这既是对仓圣的敬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贾平凹在仓颉手植柏前留念
贾平凹给游客小朋友签字留念
作为一名作家,贾平凹用笔写过了数百万字的文章。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对汉字的象形来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从万事万物中体会了汉字笔画的趣味……
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