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中心

陕西省政协委员讨论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

发布时间:   作者:刘龙 宋光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位于西安市的昆明池·七夕公园着力打造“景区+影视基地”的旅游产业新模式,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米浩/摄


  8月7日,陕西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与会常委、委员们围绕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展开热烈讨论。
  2022年,《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2021—2025年)》(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提出力争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的目标,建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各分组讨论会场,大家话发展、提建议,畅所欲言,立足陕西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为文旅产业建言献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
  着力围绕现代旅游、文娱演艺等产业链 形成“一业兴带百业旺”发展格局
  “我省将发展万亿级文旅产业,但领导机制尚不健全,各个部门行业协同不够。”在分组讨论会上,陕西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高中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对文旅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陕西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文旅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潜力巨大,要实现“万亿”目标,首先要健全领导机制,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分别为第一组长、组长统筹推动。文旅系统要深入研究各行业发展规划及政策,主动寻找文旅与各行业发展的契合点和发力点,加强各部门与文旅协同配合、融合发展。应着力围绕现代旅游、文娱演艺、文化创意设计与服务、节庆会展、广播影视和网络视听、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体育等产业链,重点推进全省在建续建旅游项目落地见效,形成“一业兴带百业旺”的文旅大产业发展格局。
  做强数字化监管 打破传统的市场环境监管机制
  如何构筑文旅市场发展“防护网”,为文旅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陕西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崔彬一直在思考。
  “我们要做强数字化监管,打破传统的巡查、暗访、通报、投诉反馈的监管机制,为商户、游客、市民提供与线下便民服务驿站有机衔接的线上诉求平台,做到及时回复处理。加大食品安全、行车安全、景区安全的监管频次和力度,适度增加安保人员和安全设施投入,坚决杜绝各类‘宰客’‘倒客’等违法行为,构建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市场监管新体制。”崔彬说。
  文旅融合汉文化开发相对薄弱 建议建立汉文化旅游商业圈
  《意见》明确,要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创建1—2个国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
  陕西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吴晓军表示,从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汉朝和唐朝两个时期的文化呈现度来看,当前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依托秦与唐文化,汉文化开发相对薄弱,未能充分发挥汉文化对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在加强对汉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借助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的战略契机,参考曲江唐文化商业模式,融合资本运作,以汉长安城遗址为切入点,依托人文区位优势,建立汉文化旅游商业圈,形成文化、旅游、人居、商业同步发展的文旅融合体系,打造有别于曲江唐文化的特色商业街区,形成未央汉文化商业极,与南部的唐文化商业极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成为陕西文旅产业的又一增长极。”吴晓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建议成立陕西文博产业发展集团公司 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围绕“做大做强国有文化旅游企业”,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副主席王晓萍有自己的想法。她说,陕西是文物大省,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馆藏国有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文物是陕西省最大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这个最大资源利用好。建议剥离文博单位可经营性资产资源和知识产权,成立陕西文博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企业化运营,在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对文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文物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破解保护与利用矛盾难题。
  规划系列重大文旅项目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陕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建议立足陕西,放眼全国,从全省旅游动线和产业集聚的角度,规划系列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秦东陵遗址公园、西部影视产业园区、乾陵景区、中国航空航天文旅博览园、榆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延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韩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秦岭国家公园、丝路长安旅游陆港、陕西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示范园区等文旅项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省政协委员孙昌博说。

  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发挥传统村落文旅潜力
  打造三秦特色旅游产品,是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开对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多有研究,他说,“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对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有巨大促进作用,我们可以依托长安区五台镇、蓝田县玉山镇等76个重点镇和韩城市党家村等71个重点村,从政策引导、品牌打造等方面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采取定点采购、输送客源、产品销售区、打造‘后备厢经济’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以乡村旅游链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
  陕西省有17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484个省级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基础设施陈旧简陋。

“发挥传统村落文旅资源的巨大潜力,挖掘传统村落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资源优势,对助推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延安梁家河村和榆林郝家桥村规划经验,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从静态保护转变为活态传承,将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旅游深入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省政协常委袁卓亚,省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勇长期关注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在发言中,他们就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融合提出见解。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策划“红色+绿色”文旅融合新模式
  陕西省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红色资源共有486处,其中39处红色旅游景区已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涉及红色文化的A级景区全省共有70多家。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对助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孙武斌说,“目前,全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红色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应该形成统一规划,对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潜力、市场需求等进行系统调研,科学规划红色文旅产品体系、线路网络、区域布局,分层次打造好‘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形成全省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将陕西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红色文化高地和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地区。”
  结合日常工作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针对红色旅游发展,省政协委员刘妮有自己的看法,她说,近年来,延安红色文化旅游持续升温,虽然游客大量增加,但旅游综合收入不能同比增长、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普通游客在延安停留时间短,“一日游”“半日游”现象多,导致红色旅游附加值较低。建议发挥红色资源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策划“红色+绿色”文旅融合新模式,将红色文化教育与苹果、花椒等农产品基地游学组合起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参照井冈山模式,出台酒店业、交通运输业税收减免政策,让利消费者,壮大大众旅游消费群体。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龙 宋光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