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瞬间丨总书记缘何珍视参天大树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新华社

ea8a6839fd8ce22eecbd0357ccb317b7.png

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了这样一个瞬间——

7311f2d531b743368fc89c3dbba345c7.jpeg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青石古道历尽沧桑,夹道古柏林立成廊。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驻足凝望千年古柏。

0eaa21e12525dd397414956e03126917.jpeg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株剑阁柏,笔直挺拔、直指云霄,在翠云廊古柏中十分特别,有“三最”:最高,树高27米;最老,树龄约2300年;最奇,远看似松、近看是柏。

总书记凝望古树,感受千年时间流淌、历史文化传承。

2016年5月,总书记在黑龙江小兴安岭腹地考察,仰望高耸入云的林木,感怀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不舍昼夜”;

6db896edd500f2a4ccc2cf072f615686.jpeg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0年4月,秦岭深处,考察生态保护情况。总书记手抚树干、神情庄重。“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621440043309aff7e063c5eac3b8ddcf.jpeg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考察。“总书记的脚步放得很慢。”负责介绍的公园讲解员对那一幕记忆深刻,“总书记不时驻足观察周边的树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一圈圈年轮,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一片片苍翠,见证了大党大国领袖的时间观、历史观、生态观。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对生态的敬畏,植根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文脉里。对生态负责,亦是站在对历史和民族负责的高度,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绘就绿意盎然的底色。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辩证关系中,总书记深刻揭示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

记者行走翠云廊古蜀道中,一株汉砖柏虬枝苍劲。当地专家介绍说,汉砖支撑着古柏,古柏怀抱着汉砖,自然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和谐共生千余年。

千百年来,同古柏一同沿袭下来的是华夏子孙对生态自然始终如一的敬仰,是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以贯之的追求。

唯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编辑:煜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