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小篆杰作———《袁安碑》

发布时间:   作者:薛鑫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现仅存139字。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现仅存139字。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从碑侧刻有题记可知,此碑至少在明代时就已被人发现。后来,《袁安碑》被人移置到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里辛家村牛王庙中作了供案,但由于刻字的一面向下,人们不知是碑刻。1928年初,牛王庙改作辛村小学,供案仍在原地放置未动。次年夏,一小孩仰卧石案下乘凉,发现石上刻有字迹,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行世,并在碑石穿孔的空白处盖上辛村小学的印章。稍后,《袁安碑》渐渐被金石界所重视,并很快闻名全国。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袁安碑》为了增加稳重的艺术效果,有着它“微微加方”的个性特征。篆书崇尚“婉通”,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碑上的哪个字的哪一笔,都显示了一种曲笔婉畅的美韵,显得刚健中含婀娜。而婉转流畅的线条结合“微微加方”的字形,则又于流美中略见挺朗。由于《袁安碑》在线条上做了某些提按、方折的处理,因此就其总的艺术效果来说,笔画圆润,线条流畅,骨力劲拔,柔中带刚,字体方正,结构严整,端庄雍容,稳重朴素,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作,在汉代小篆中堪称第一。

袁安家族

袁安,东汉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十余次。永元四年春,袁安薨,朝廷感到十分痛惜。

袁安的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安子袁京、袁敞最为知名。袁京生子袁彭、袁汤,袁汤生子袁成、袁逢、袁隗,袁成生袁绍,袁逢生袁术。由袁安至袁绍、袁术,五世贵显。如果从袁安晋位三公算起(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至绍、术败亡(公元202年)历五世120年,是东汉著名的世家大族。

薛鑫/整理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