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李济朴)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陕西省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核心要点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把陕西建成引领西部、服务全国、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创新中心。
3月19日,陕西省政府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兰新哲、陕西省科技厅宣教处负责人马云、陕西省科技厅基础处负责人郭文奇、陕西省科技厅资配处副处长吕永卫、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郭梁、陕西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张有乾、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严俊杰教授等共同解读了该《实施意见》。
据了解,《实施意见》分为三部分,六章十九条。第一部分提出了陕西省加强基础研究的三步走战略,分别提出了2020年、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目标。第二部分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责任主体等,重点包括科学体系构建、高水平平台建设、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等内容。第三部分指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管理创新和服务,涉及经费投入的扩大、开放共享、诚信评价、科普等。
陕西的科技基础研究优势在于基础雄厚、实力雄厚,多年的成果积淀深厚。近年来,陕西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几年都在两千余项以上,经费10亿元以上,排在全国前6位,高水平论文在全国前5。
郭文奇介绍,《实施意见》出台以后,陕西省政府已经决定从2019年起基础研究项目经费增加一倍。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增加面上的立项率,对于青年项目从500项增加到1000项,以项目为抓手每年培养1000名35岁以下青年博士。组织一批有陕西特色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级平台和团队,以项目团队和平台为抓手来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落在陕西。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创新之源,也是国家核心竞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等特点,是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
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主持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有13项,占到全省的92.8%;陕西省高校主持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也占到全省的94.5%。郭梁介绍,今后,陕西省教育厅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个创新团队,大力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集聚效应,汇聚优质的创新资源。
对于陕西如何保持基础研究全国前列,严俊杰表示,要支持一批重大专项,要进行持续的基础研究的支持。开展一些重大的装置建设,比如说我们西安交通大学的能源有序转化中心、Z箍缩及应用、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及溯源设施;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磁空间感知重大设施,西北工业大学深海环境模拟设施,以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阿秒光源等等一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基础研究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开展一些交叉研究进行布局,提高创新能力。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