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作家陈仓在故乡陕西做客“微风读书会”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吴汉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陈仓,5月23日在故乡陕西做客“微风读书会”。咸阳市文联主席高鸿,西咸作家协会副主席暮千雪,咸阳、商洛部分读者代表一起座谈交流,参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陈彦作品收藏展”。其间,陈仓还为全国读者签名个人散文集《月光不是光》。
作家高鸿(左三)、暮千雪(左二),微风读书会发起人魏锋(左一)与陈仓
欣赏“陈彦作品收藏展”时,陈仓说:“陈彦老师从山城镇安翻越秦岭,是从接地气的小地方走出大众视野的大人物。他写的是人生之戏,也是时代之戏,他和其他作家不同之处,是他没有脱离现实,包括故事和语言,他和时代零距离,甚至是负距离,笔直接戳入了生活、命运,有痛感,有共鸣,最重要的是有悲悯。陈彦老师作品研读很有意义,希望微风读书会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座谈交流中,陈仓说:“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实不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只有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陈仓散文集《月光不是光》共收录七篇大散文, 包括《我有一棵树》《月光不是光》《哥哥的遗产》《拯救老父亲》等,每一篇散文读来都会催人泪下,能够深深地打动那些离乡别土的打工人。作品描述的是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身在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的各种情结,是乡愁、是亲情,是对过往生活的依恋、是对当下瞬息万变生活的恐惧与适应。
作家陈仓为“微风读书会”全国读者签名
其中第一篇《我有一棵树》,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点说,就是农民父亲和树之间的关系。父亲开始种柳树,因为柳树可以做椅子,后来椅子可以买到了,柳树也就没人种了。大家最喜欢种漆树,陕西农村缺少食用油,漆树籽可以榨油吃,而随着生活的好转,村里人可以吃上菜油和猪油了,漆树也就淡出了视野。写出了一个时代人与土地之间命运相互纠缠的往事。“我觉得很多美好都是感受出来的,很多苦难都是回忆出来的。”陈仓介绍说,压轴的那篇散文还是与父亲有关,叫《拯救老父亲》,文中写道,“只要他活着,我的故乡就是活着的,那一片土地就是活着的。”父亲躺在病床上,即使处于昏迷状态时,仍然不停地伸手抓一抓,等他苏醒过来后一问,才知道在死亡的边缘,然后在想着种玉米、摘枣皮子、破柴火。文中记述了拯救病危父亲的过程,那是于无声处惊心动魄的过程,当子女们在金钱与孝道、死亡与活着之间苦苦挣扎的时候,是永不放弃的爱从死神手里抢回父亲,从而也夺回了故乡的存在。还有《哥哥的遗产》这篇文章,记述陈仓小时候与哥哥外出淘金,在遇车祸的关头,哥哥将弟弟推开,自己却失去了生命。那年哥哥20岁,刚刚定亲。哥哥的一条命换来了800元的赔偿,为了表示对哥哥的怀念,这笔遗产被作者一直储存在心里。陈仓写到农民父亲对故乡的坚守,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和热爱,为大移民时代的漂泊者排解了无尽的乡愁,找到了精神的坐标,安妥了灵魂的归处。
据陈仓透露,目前已经完成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是他认为目前为止自己最好看的一部作品,继续保持着催人泪下的风格,以充满诗意的故事和浓郁的都市生活气息,塑造了一群敢爱敢拼、自强不息的底层年轻人形象。具体一点说,是以年轻人买房安家为主线,所描写的主题看上去并非什么大事,却正在深刻影响着一代人的命运,关注年轻人如何创业、安身、安魂的追梦人生,思考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安宁、幸福和未来。
陈仓长篇小说《止痛药》《动物万岁》插图,由微风读书会创意设计,版画家郭伟利木刻
陈仓,曾用名陈元喜,陕西丹凤县人,现为上海市青年报社周刊主编。出版作品有诗集《诗上海》《艾的门》《醒神》、八卷本系列小说集“陈仓进城”、长篇小说《后土寺》《止痛药》,长篇散文《预言家》《动物忧伤》,中篇小说集《地下三尺》《上海别录》《再见白素贞》。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散文选刊》等转载,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等机构评定的文学排行榜,数十次入选各类年度优秀作品集,诗歌十余首入选大学教材或中外文试卷。曾获第三届中国星星新诗奖、第三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第二届《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2014—2015)双年奖、2021年度广西文学奖、2021年度北京文学奖,以及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2016年度优秀作家贡献奖等各类文学奖项三十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