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莹
有机会认识一些有作为的青年人还是令人兴奋的。
我认识杨志勇还是在陕西工人报上,当时他写了一部长篇通讯,反映安康一个名叫张明俊的村干部,奋力带领全村乡亲脱贫致富的故事。通讯写得细腻,也很扎实,很多细节读得我感动不已。我想,像这样的乡村干部是应该树为典型的,便提笔给那篇报道做了批示。
后来我见到了这位写通讯的作者,乌亮的眼眸,浓密的头发,魁梧的身材,居然还捧着厚厚一摞书。原来他不但热爱新闻事业,还怀揣着作家梦,以一两年写一部书稿的频率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我吃惊地翻了翻他出版的书籍,有小说、有散文,更多的是报告文学集。看来志勇还是很勤奋的,我鼓励他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多少著名的作家一开始的时候,也习惯于写些生活中的好人好事,随着对人生认识的深入,接触了更多的社会现象,笔触就自然深入了,把其中的一些现象抽出丝来,就可能编织成文学作品,也就可能成为文学陕军的一个优秀分子。
但是志勇好像只顾埋头写作,并不关注文坛上的事。那年,我看到省作协在评选百优青年作家,初选名单里竟然没有志勇的名字。他已出版七八部书了,是完全符合条件的。我便向他打电话询问,志勇居然一脸懵懂,根本不知道这回事。我告诉他进入百优计划后,省作家协会会有组织地进行培养,还有一笔基础费用,至少吃饭不愁,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这对于像他这样的作者是最好不过的机会了。后来他放下手中活计就跑去报名,果然碰了钉子,报名时间已经过了,我只好代表工会去做了协调,介绍了他的勤奋和成就,最后才得以如愿。
时间过得很快,以后我只是在一些年节的短信里见到杨志勇。然而,今年初夏的一天,他居然又拿来一摞书稿嘱我作序。我接过沉甸甸的书稿,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述那书中人物的故事,完全被他的热情感动了,便应允下来。然而,他走后,我抽暇翻开稿页,发现他写的十篇报告文学,反映的都是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残疾人典范。有个自强模范李辉民,企业做得很好,但他成功后依然为残疾人事业默默奉献着;有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李增勇,自己生存条件已很艰难,但他却有一腔热血,用手机在网上帮助别人;还有个眼盲的魏国光,从十一岁起便鼓起勇气学医,至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夫,还收获了浪漫而真诚的爱情;等等。杨志勇笔下的残疾人身残志坚,个个都是大写的人。我从他充满深情的笔触间感受到,那些人的奋斗经历深深地感染了他,让他感受到人世的苦痛,也感受到人间的爱,谁读过之后都会产生洗礼般的感受,而把这种精神传扬出去大概正是志勇的心愿吧!
志勇致力于报告文学的写作,这是件很辛苦也很麻烦的事。首先你得与描写的对象建立感情,人家才可能向你坦露心声,你才可能客观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主人公生活中的磨难。把那些琐碎的片段梳理清晰了,你才可能从中挖掘出人物的精神来,才能够捕捉住感动自己的细节故事来。有时候,稍不小心还会引起争议,所以好多作家害怕触碰这类题材,但是志勇却十多年坚定地走下来,写了六十多个人物的报告文学了。写好报告文学首先要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牢记国之大者,心系国之大事,深入火热的时代生活,用手中的笔书写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精品力作。
所以我说,志勇的这部报告文学集,不但用他手中的笔描写了一批残疾人奋斗的事迹,也向人们袒露着他的胸怀和热情,相信志勇经过勤奋和创造,一定会再为我们奉献出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文学陕军增光添彩!
是为序。
(阿莹,陕西耀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从 1979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9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惶惑》。出版有散文集《大秦之道》《饺子啊饺子》《旅途慌忙》《重访绿地》,艺术评论集《长安笔墨》,秦腔剧《李白长安行》,歌剧《大明宫赋》,实景剧《出师表》等。其中,多篇散文收入中国作协的年度散文精选,《俄罗斯日记》获冰心散文奖,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获第九届国家文华大奖特别奖、优秀编剧奖和第二十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话剧《秦岭深处》获第三十一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长篇小说《长安》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重工业的“创业史”,入选中宣部2021 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1 年度中国好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