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好看又高雅,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给人带来其乐无穷的精神享受。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中国书法好看又高雅,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给人带来其乐无穷的精神享受。俗话说,字是文人的门面。“写一手好字”,也是无数读书人的追求。“墙上无字画,必是俗人家”,是许多品位人士的共识。近年来,书法已经被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代表”的崇高地位。
这是一种线条的艺术,看着好像很简单,一个字也就寥寥那么几个笔画,但怎样把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组合得看起来既漂亮又神气,几十上百个字写在一张纸上,让人看着像一件艺术品,既有“丈夫气”,又有书卷气,挂在墙上让人望一眼就心旷神怡,甚至乐而忘忧,其中的学问就深如大海了。
在或疾或徐的书写中,在浓淡干湿的拿捏里,在线条舞动的韵律中,从书家书写的文字里,我们欣赏汉字千娇百媚的线条美和千变万化的形态美时,可以闻到书者的精神气息,可以看出书者的胸怀格局,可以辨识书家的爱憎好恶,甚至可以揣摩书者当时喜怒哀乐的样貌。品赏历代书法家风格有同有异的传世作品,更可以感受一个古老民族几千年来创新求变的勃勃活力。
书法之美,美在百花齐放。行、草、隶、篆、楷五大书体,争奇斗艳,各美其美,个个都美出了中国气派、中国风采、中国意趣。记载和传播中国文化信息的汉字的样子,从甲骨文到楷书,几千年来不断演变,各种书体无不与时俱进。在历代书法大家的笔下,每一种书体都争先恐后呈现自己特有的神采,千方百计美出自己独具的风韵,“横看成岭侧成峰”,美得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那些在西方人看来难认、难记、难写的方块字,就是中国文化智慧最重要的结晶。就是这几千个方块字,把东西南北中还有海外的中国人,联结成了一家人。有了它们,南腔北调甚至语言相异的56个民族,就有了中华一家亲的认同感。
都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其实主要纽带就是这几千个汉字。远古的传说,历代的史事,几千年来的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国家民族的发展变化、经验教训、喜怒哀乐等等,全都由历代史官和文人用汉字为我们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了。世间已无千古人,但已然不在人世的他们,依然活在历史典籍里,活在历朝历代的纪事本末里,向我们讲述他们的言行故事,叙说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爱之恨之,让我们感叹唏嘘,让我们学习借鉴,这真是“千年的文字会说话”。
都说中华民族的文明没有中断,文化没有断裂,其实居功至伟的便是这几千个汉字。如果没有汉字这个纽带维系,文明和文化的断裂,也许在所难免。没有以汉文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文化,无法想象我们中华民族以何面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汉字的创造者,传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仓颉通于神明,智慧超人,长得也与众不同,据说他老人家生有四只眼睛。仓颉造字,曾引得“天雨粟,鬼夜哭”,可见这真是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情。
仓颉创造的汉字是什么样子,估计秦皇汉武也没见过。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出土于河南殷墟的甲骨文,距今约3300年。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以纪事,也是中国人最早的书法作品。现当代人中,识甲骨文者已寥寥,但依然是当今一些书法家的常用书体。为了解决现代人欣赏甲骨文古拙的线条美与难识难认的矛盾,书法家们常用行书或楷书在旁边写出释文。
原本意义的书法,简单说就是按规矩写汉字,无非是横要平,竖要直,间架结构要合理,把字写得端庄工整,看着神气漂亮。但是,中国人把书写变成了一种线条的艺术,要把每个字写得很美,既要各美其美,还要美出不同的风格,甚至要在黑白点线中把自己的人文修养、精神气度等文化信息表现出来,事情就复杂了。一幅书法作品,讲究的是在浓淡干湿中表现出线条美、布局美,抽象美,而且要三美俱全。前人和老师的字写得好,后人和学生要刻苦学习,认真模仿,又不能写得一模一样,要写出属于“自我的美”,写出自己的精气神,这就要创新,要求变,变出新面貌,创造新风格。
书法是中国人独创的一门艺术,又是变化最多最大的艺术。自商周以来的3000多年间,历朝历代的文人和官员都在写字,也都在书写中创新求变,都想写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美。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代,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横空出世,创造出“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代表作就是那幅赫赫有名的《兰亭序》。
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人物。他之前的殷商西周时期,中国人在兽骨和钟鼎上创造了瘦硬挺拔的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书体变成了端庄凝重的篆书,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书同文”,命丞相李斯等根据原秦国文字,删繁就简,创立雄浑秀丽的小篆,向全国推行。可惜大秦帝国享国太短,只有区区一十六年,小篆也成了短命的官方书体。小篆是秦国官方文书的书写规范,在下层官吏和民间中,另有7种书体如大篆、虫书、隶书等也在流行。
秦亡之后,汉朝代起,中国的书法风格又大变了一次。“秦书八体”之一的隶书经过改造,变得方正峻逸,成了流行书体。隶书原是下层官吏因“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的书写方法。隶书把篆书的繁难变为简易,自有其美,大大方便了官方和民间的文字交流,隶书在汉代就成了官方书体,也被汉代人称为“今体”。汉代末年,人们又觉得隶书僵化呆板,于是出现了书法史上著名的“隶变”。隶书开始向正书、行书、草书三个方向演变。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年间,一种被称为章草的书体,在文人士族的书札通问、薄籍记载中悄然流行。章草“存隶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联机就”,大约就是行书和草书的源头。看来,生活中喜欢慢悠悠的古人,写起字来也追求快节奏,高效率。
中国书法流变到汉朝之后的魏晋时期,进入一个需要伟人并产生伟人的时代,王羲之就在这一时期不唤自出,傲然登上中国书法的大舞台。
汉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社会进入春秋战国以来特别活跃的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大解放,知识分子张扬个性,施展才华正逢其时。书法在这一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最爱,有些人研习书法已经到了“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的程度,可见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书法何等痴迷。到了东晋年间,发端于汉末的“隶变”这场书法革命终于开花结果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和王珣等东晋书法家创造的书法作品,成了无数后人的范本。记得前些年,有位将军书法家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感慨道,王羲之是后世所有书法家的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学生。
王羲之精研百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改汉魏书法质朴工稳的特色,创造出洒脱飘逸、妍美流便的行书,史称“王体”。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这一天是“暮春之初”。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岁的王羲之在今绍兴兰亭与谢安等42位政界和文化界朋友欣然相聚。这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全占尽的雅集。文人相聚,免不了要舞文弄墨,来一点歌诗酬唱。
看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客人们兴致勃勃,东道主王羲之当然高兴得不一般。他频频举杯,和朋友们喝了若干美酒,在会稽山阴的潺潺流水边似醉非醉。
老天有眼,他醉得恰到好处。
右将军王羲之是名满天下的书法家,又是今天这场盛会的东道主,大家纷纷请他为这一册雅集写序。大书法家乘着酒兴,沉思片刻,欣然挥毫,行云流水般写下一篇书法和文章俱美的佳作,这就是震古烁今的《兰亭序》。
历代书法家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送给了《兰亭序》,誉之为“神品”。明代大书法家解缙赞其“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有人赞《兰亭序》中的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有风韵,美到了极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对王羲之极尽推崇,给这幅书法作品戴上了“天下第一行书”的桂冠。盛赞《兰亭序》人中,数唐太宗李世民最慷慨,不愧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一出手便是大唐气象,一步到位地将王羲之封为“书圣”。
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爱得如痴如醉,闲暇时光,常常“心追手摩”。他生前让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高手临摹了几篇,分赐亲贵近大臣。他老人家临死之前,竟极其自私地把《兰亭序》真迹带进了他的陵墓,我们至今也见不到这幅“神品”的真面目,只能看到后世文人各种版本的临摹品。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另一佳作,乾隆皇帝看到《快雪时晴帖》后,喜欢得不得了,将其置于“三希堂”内,封为“三希”之首,欣赏之余,频频临习。
这《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在一场“快雪”之后,写给友人问候兼致歉的一封信,尺幅很小,只有28个字,人称“二十八骊珠”。明代鉴藏家詹景凤赞其“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
有位作家论王羲之的书法时无限感慨道:“他怎么会写那么好!这不是天赋,亦不是勤奋,这真是上天厚爱这个人。后来的人并不比他吃苦少,总是笔下少了他那份从容和淡定。这些字是他的乖巧情人,臣服于他的安排,心甘情愿地倒在他的笔中。”
王羲之为中国书法创建了一座似乎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后人虽然顶礼膜拜,但对书法艺术创新求变的欲望未灭,劲头不减。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书和草书,他的儿子王献之便另辟蹊径,变出了一种“非行非草”的书体,人称其“流便于草,开张于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花开,遂自成一家法”。后代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当今书法家中,谁人的字能有“二王”风范,就会有数不清的粉丝。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当家花旦”,也是我们寻常可见的一种书体。谈起行书,有位书法理论家说道:“行书是中国文化中的太极,可松可紧,外圆内方。它应该浓重时就浩瀚、壮丽、刚烈;应该轻淡时就平静、清淡,化繁为简。那挥洒是半醒半醉之间的,是你知我知的。它亦狂,可狂得有度有法;它亦收,收得那样从容跌宕,率意挥洒间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大唐年间,中国书法的面貌又变了。颜真卿与柳宗权创新了楷书,怀素与张旭创新了草书,把楷书和草书的艺术水平推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颜真卿的楷书一变古法,用笔遒劲雄逸,结字“森森如剑戟,有不可犯之色”,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有人说:“他的字是带了兵的队伍,一个个杀将过来,每个字都是万里长城,每个字都带着鬼气和巫气,有山河浩荡之声,清晰明了。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
草书被称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几百年前,张芝、王羲之也写过草书,到了唐代,怀素觉得前代的草书难以畅抒心意,于是变小草为狂草。怀素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草圣”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海岳书评》说:“怀素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楷书与草书,都是古已有之,唐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变出了自家面貌。
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演变到唐朝,已经是篆、隶、楷、草、行五体俱全,风格多样,堪称尽善尽美了。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各种书体都有了让人高山仰止的光辉榜样。
唐代之前的书法如此繁盛,后人似乎只能在战战兢兢地对榜样书法家们顶礼膜拜之余,老老实实跟在先贤们的屁股后面照猫画虎,谁也变不出新名堂了。但是,唐代之后的书法家们绝不甘心做只会吃祖宗饭的平庸子孙,他们继承前辈的善变传统,发扬先人的善变精神,又创造出无愧于后辈的尚意书法。
赵宋王朝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文人的天堂,也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历史时期之一。宋代之前的中国书法界,已是群星灿烂,各具风采,晋书尚韵,唐书尚法,而且把他们的风格演绎得登峰造极。宋代的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都是能诗能文的饱学之士,他们能在创新求变中独树一帜吗?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朝书法家另立山头,打出了尚意书法的旗帜。苏轼们的尚意书法,不拘晋人之韵,不守唐人之法,在书法创作时以人为本,我抒我胸怀,我写我心意,笔随心动,字由情生,千变万化,无限自由,打造出独特的书法语言,使中国书法的个性特色和艺术精神实现了完整的回归。
苏轼的书法作品用墨肥厚,结字扁平,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跃动在纸面上的,是这位文化天才率真洒脱的独特性情。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东坡书法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该帖写于东坡先生从京城被流放到湖北黄州之后的第三个年头过寒食节那一天。按照习俗,这一天不许生火做饭,还得吃冷食,偏巧那一天黄州地区又苦雨绵绵,46岁的苏东坡心情之悲苦凄凉可想而知。在《寒食帖》的前七行,可以看出书家的心境还比较平和,而当写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后诸句时,先生的情感渐趋激越沉痛,用笔也越来越恣肆挥洒,率意奔放,“哭涂穷”三个字突然放大,让人看得心惊胆颤。这幅《寒食诗帖》,把一个昨日朝廷重臣,今日流放僻壤者“断肠人在天涯”悲苦激愤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苏东坡书法的代表作,也成了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作。
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段,他们不约而同地主要写行书体,苏东坡与黄庭坚又有师生加亲戚的关系,经常交流探讨书法艺术心得。但是,同属尚意派的黄庭坚,尊重并赞赏苏东坡的书法成就,却不“东施效颦”,他独辟蹊径,“用笔昂藏郁拔,而又神闲意媚”,创造出长枪大刀,“生动雄伟,苍劲遒健”的自家行书,自成一家书派,对后世影响甚大。宋徽宗赵佶搞政治不能安天下,弄军事不会打胜仗,当皇帝把自己搞成了金国的俘虏,是个窝囊到极点的亡国天子。这位政治上的蠢才,搞艺术却是个天才,他不仅精于绘画,而且工于书法,他创造了“金钩铁画”的瘦金体书法,独树一帜,冠绝古今,至今仍有无数追慕者。
元明清至今几百年来的万千书法家们,上承周秦汉魏,下袭两晋唐宋,一面潜心学习,一面苦苦探索。而一个变字,鬼使神差地藏在每个书法家的心中,挥之不去,不招自来。虽然有些人说以“二王”为师,有些人称学“颜柳”之法,但其实人人都想变出新面貌,创出新风格,“青出于蓝胜于蓝”。学“二王”的也罢,学“颜柳”的也罢,没有一人把字写得和古代先师一模一样,他们都有继承,也有创新。当今之世,有些人为了标新立异,甚至不用毛笔,而是用手指或脚趾写字,名曰“指书”、“脚书”。这使中国书坛百花齐放,气象万千,一人一副模样,一家一种面貌,争奇斗艳,热闹至极。
当代书法家中,毛泽东的草书,舒同的楷书,朱正的行楷,启功的书法,既守着前人法度,又变出了新体,各有千秋,足堪流芳百世。其余成名成家者,还在努力创新,潜心求变。当今书坛,一人一变,甚至一人几变的书法家,全国各地,数不胜数。
一部书法流变史,堪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善变史。中国人善变的智慧,善变的艺术,善变的精神,活生生、鲜灵灵在多姿多彩的黑白点线变化中悄悄飞动。三千多年来,无论生活在盛世还是乱世,中国人在书法艺术的天空里求新求美的精神,从来不曾懈怠,也没有泯灭。更值得敬佩的是,越是乱世,中国书法艺术的光彩就更会迸发出璀璨的光辉。两晋时代,战乱不息,民不聊生,却涌现出王羲之、王献之等空前伟大的书法大师。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书法家们创造了苍劲严整的碑体书法。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还出现了赵孟頫这样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家。
一代又一代书法家,追求书法艺术和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追求艺术个性和艺术规律的完美结合,书法这个“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独具风貌,灿烂辉煌。
编辑:职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