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新时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文化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找到新时代的新定位,显示其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的要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又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必须积极加以继承,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对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却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使其仍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只有立足于当代,在既继承又发展、既扬弃又创新的辩证统一中,进行梳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内容和新形式,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才会有巨大的生命力。因此,创新创造是文化生命力所在,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讲话中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进百姓日常生活,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新时代以来,在中央有关文件和文旅部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非遗+”也成为一种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用非遗带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在非遗的传承中,坚持非遗活态传承,让非遗“活”起来,不断探索非遗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将非遗作为文化产品的创意来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现代化创新手段赋予非遗以时尚气质,使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绽放新光彩。例如,蒲城麦秆画源于农耕时代的传统手工技艺产品,是省级非遗项目,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能够站在世界舞台,并成为手工艺术爱好者的“新宠”,堪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说是典范,主要是蒲城麦秆画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一是能够大胆借鉴国画、版画、剪纸、漆画等技艺的艺术表现手法;二是在画面风格上,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本,同时追求时代特色,体现大众审美;三是色彩运用上,以麦秆自然色为主调,点缀少许明快色彩且富于变化,配以红黑相间的底纹,使作品更具观赏价值,同时,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涵盖花鸟、建筑、山水、人物等多种题材,更有各类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清明上河图”“陕西八大怪”“二十四孝”等优秀作品。蒲城麦秆画以其造型逼真,古朴典雅的特点,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断提升。目前,已创作出10多个系列上千种产品,获得国内外大奖上百次,产品远销海内外。蒲城麦秆画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喜爱,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
利用数字科技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
数字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联。数字化被称为“信息的DNA”,是信息处理的一场革命,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引向了新阶段,要更好的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大势,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从文化内容到创意生成手段,从文化生态到文化传承方式,数字技术正在直接且深入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文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科技赋能,以数字技术弘扬中华文化,以数字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培育文化数字化新业态,探索“文化+科技”的实践融合,这是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大举措。
顺应文化数字化和加速实施文化数字化发展,努力探索出一条数字文化发展的道路,这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有效途径。华州皮影戏以唱腔细腻优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深受人们的喜爱。渭南市以华州皮影戏为依托,发挥“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华州皮影中国地标产品”等文旅品牌资源优势,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传统皮影戏表演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审美理念,采用新时代数字科技辅演技术,利用声、光、电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实景转换皮影内外场景,采用大屏幕、无幕间、一幕式皮影舞台,实现了传统皮影戏演技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为流传千百年的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时尚元素,打造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艺精品,将华州皮影演唱技艺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大舞台。如创编的现代实景华州皮影戏《喜舞迎春》《丝路风》等剧目,表演精妙绝伦,多次登上央视、东方卫视等各大媒体平台,给广大群众送上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大餐。再如蒲城县文化馆以移动互联网信息化为手段,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其在微窗公众号里增加了线上“渭北明珠·文化蒲城”国艺大讲堂栏目。此栏目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采用线上线下双轨运行模式,邀请专业艺术特长的“能人”给广大群众进行线上线下艺术教育培训,内容涵盖朗诵、古琴、笛子基础、保健、核雕、衍纸纸艺教学、美术鉴赏、面花制作、爱国名相王鼎家风家训、岳西峰故居木雕砖雕艺术等,聘请专业的摄像师进行录制和编辑,通过线上的国艺大讲堂,让广大群众足不出门就能享受到均等化服务,这样以来,无论是从受众人次还是栏目的丰富程度都有了显著增加,从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让文化服务深入基层、服务大众。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
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散发出时代魅力。越来越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让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艺术作品,成为时代的潮流,使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具深度和魅力。如尧头窑遗址被专家赞誉为“中国古瓷窑活化石”,是目前所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存最丰富的古瓷窑遗址。近年来,在秉承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以“薪传”为主题,开展黄河尧头窑黑瓷文化季活动,汇聚了黄河流域文化代表性非遗项目,包括“非遗美食”“非遗手工”“黑瓷展览”“一碗千年摔碗酒”“民间民俗表演”“考古研学”等系列内容,推动了尧头陶瓷产业发展。目前,尧头陶瓷产业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产业拉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有力推动了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也让昔日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更现辉煌。又如华阴老腔和华州皮影戏,有机地融入华山、西岳庙、少华山、渭华起义纪念馆、毛沟红色游、名人故里游等,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而且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了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特别是新创作出一大批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迎合现代社会消费特点的剧目,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主动自觉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努力建设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