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寻觅真经书学堂系列报道之十一

发布时间:   作者:述石  来源:卜里书院

《十七帖》

《十七帖》简介

《十七帖》以尺牍形式,集王羲之信札计二十八通,装为一卷。因起首一通有“十七日”三字,故名曰《十七帖》。就其艺术风格言,古人云:“此帖逸少书中龙也。世间墨本有二,其一于卷尾有勅字及褚遂良等校定者,乃先唐石刻,笔法具存,其馀不足观。”《十七帖》传本颇多,以宋拓为佳。其中的《远宦帖》《游目帖》等在后代有钩摹本或临摹本,可以作为临习参考。

唐宋以来,《十七帖》被奉为“书中龙象”,是学习草书的佳本,影响深远。《十七帖》风格沿袭章草,又别有新意,字字独立,偶有连带,大小错落,行气贯通,留白精妙,一任自然,其体质高古之境,令后人不可企及。如高二适先生《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中所言,“昔袁昂尝谓汉魏以降,书虽不振,大抵皆有分隶馀风,故其体质高古云云。今观王羲之笔蹟,无论《兰亭序》《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阁帖》诸刻,其笔法均一近隶,而王羲之存篆籀古隶之于其草书者,尤未可悉数。”

瞻近帖

《十七帖》艺术特点

1、篆籀古隶馀风,如《积雪凝寒帖》等。

2、笔法古质,如《盐井帖》等。

3、朴厚灵和之气,如《天鼠膏帖》等。

4、状若断而还连,如《邛竹杖帖》等。

5、势如斜而反直,如《郗司马帖》等。

积雪凝寒帖

临写《十七帖》

1、释读文本,瞭解书信内容;

2、从隶变上释读草法,理清草法的来龙去脉,如“慰”“勤”“念”“忧”“救”等;

3、通过钩摹本和刻本的比较,从自然书写的角度认识帖中的点画形态,感受《十七帖》的古意盎然;

4、原大和放大临写《郗司马帖》《远宦帖》。

郗司马帖

《远宦帖》钩摹本和刻本比较

心得体会选编

河南 李益勉

有幸第二次来寻觅真经书学堂学习,收穫甚多。这里不仅学写字,更学做人。写字要敬惜纸墨,正本清源,自然书写。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情感与灵魂,在书写时,只有静心,耐心,洗心,才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汉字通天地,契人文,秉阴阳,化万物,书写能使我们平凡的生活,如诗如画,多姿多彩!感谢所有老师和学友们,充实了我的暑假,丰富了我的人生。特别感谢张国朝老师教我们写字,教我们读书,教我们做诗,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写字的痴迷、对人生的感悟,都将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河南 张芳芳

这几日的学习,张老师的一句话说始终萦绕在脑际:临帖即是洗心的过程,要找到本真的赤子之心。

跟随老师的讲解,把历史的年轮拨回到晋唐的巅峰时刻,怀著敬畏之心,让每一个点画都有起承转合,都贯穿成一股气,都充满活力,让心存敬畏,让书写自然,让笔墨相合,让心在笔尖上游走。

家里的伙伴问我学习累不累,我回答说“脑袋充实胜过了身体的困顿”,想来,这就是寻觅真经书学堂的魔力,让我始终热情满满,不惧挑战。紧张的学习就要结束了,真希望在这儿再多停留一刻。

甘肃 张琪洲

张国朝先生晋唐古法传授,取法高古,格局宏大,造意精微,令人歎为观止。

取法高古者,溯流正源,回归晋唐古法。晋唐书学,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必定是书学景行行止的高峰。

格局宏大者,把汉字书写置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提高到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处世做人的高度来研究和观照,回到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本义,即所谓通天地,禀阴阳,契人文,化万物。晋唐古法,正是魏晋风骨和大唐气象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

造意精微者,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极精微,致广大。回归晋唐,自然书写,从大文化观之汉字书写、中国精神之汉字本源出发,大处着眼,精微处着手,见人之未见,察人之不察,越是细微处,越是见功夫,从而理解汉字书写的精微奥妙,传承书学的至道旨归。

教学掠影

教学中

张国朝老师示范一

张国朝老师示范二

张国朝老师示范三

张国朝老师与学员交流

董大龙与学员交流

来之不易呀

看这儿

同桌的你

专注

做个好学生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