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分别45年后的2023年3月5日,与李虎山一同入伍、转业后分散各地的陕西洛南籍战友在故乡相聚,庆贺他的长篇小说《之间》出版。45万字的长篇小说《之间》,历经10年观察调研、5年创作,反映大学生就业和乡村振兴两大主题,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写出了当下年轻人的情怀
李虎山出生于洛南县秦岭大山里,1978年3月5日随同102名山区青年参军入伍,成为北京卫戍区一名警卫战士,在部队的培养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于1979年起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诗作,因创作成绩而多次获得部队嘉奖。他退役之后,在乡镇当过干部,后来到西安从事媒体工作。
3月5日的分享会上,陕西洛河水岸生态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董学功说,老战友虎山一直从事媒体工作,他最了解中国农村现状,这些年,他没有浪费自己的观察,通过自己的笔,经过严谨的创作,带来一部部分量十足的文学作品,值得战友们为他祝贺。
洛南县水利局退休干部穆社民说,虎山的这部作品,描写了新时代大学生自强自立自爱自重的情怀和修为,这些年轻人的选择,为国家的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也丰富了他们的人生,这是虎山的成功,也是洛南战友们的骄傲。
陕西华通公路公司退休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孙军峰说,我不光与虎山是战友,我俩还是初中同学,虎山出版的几本书,我几乎都读过,他的新书更让我期待,听他讲了《之间》的故事,我认为写得好,抓住了时代主题、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状,倡导年轻人用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他的作品弘扬的是正能量,值得细读,从中悟道。
洛南县新华书店退休职工许惠民说,虎山和我一同入景村高中读书,又一同赴北京当兵,更是很好的书友。我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书店工作,与书结下深厚的情缘。这些年也关注老战友的创作,虎山的每一部作品,都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是社会热点,比如四年前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安》出版后引起反响,他所塑造的平安这个人物,就是几十年来中国几亿进城农民工的缩影和代表,作品读后,令人感动也引人深思。
拜见恩师畅谈创作
3月6日上午,洛南县景村镇街区阳光灿烂,李虎山的写作启蒙老师吴全喜(中国曲协、陕西省作协会员,商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洛南县文化馆创作干部何慧娟,散文作家姜福军,诗人薛福良、吴文娜,生命哲学研究专家郑金民,小小说作家何献国一行来到社区文化广场,故友故地重逢,大家分外开心。
李虎山介绍说,长篇小说《之间》,其实就是自己心中的景村镇。自己当年在此担任过一年多的副镇长,由于年轻和当时国家经济力量的薄弱,心中有许多想法未能实现,但放眼看看今天的景村镇,比40多年前不知好了多少倍,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坚持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景村镇历届党委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
景村镇政府负责宣传工作的何献国提议大家登上镇街东面的红土岭欣赏镇街全貌。红土岭上,俯视整个镇街,古镇如一幅色彩斑斓富有现代气息的油画,令人赏心悦目。从小在景村街长大的吴全喜老师介绍说,红土岭是洛南县八景之一,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他还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景村镇的历史和人文。
李虎山告诉大家,《之间》创作的本意是想为乡村振兴做点什么,虽然自己大半生时间主要生活在北京和西安,但心一直在乡村,当然主要还是在景村镇和深山里那个叫庙岭的小山村,所以这本小说主要写了这两个地方。“说到写作,其实我的启蒙老师就是令我终生难忘的吴全喜老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庙岭人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排戏,村上请了吴全喜和他的弟弟吴双喜帮我们排戏。他就住在我家,给我讲写作上的事。那时候我十多岁吧,村上排戏没有乐队,吴老师的弟弟教会我吹笛子,为村上的秦腔戏做伴奏。我从他弟兄俩人身上学了不少东西,也喜欢上了写作,开始效仿全喜老师写一些快板故事什么的,后来到了北京,便开始写诗歌,再后来到了西安又写小说。”
吴全喜老师当场点评《之间》:字里行间驻真情,弘扬中华好传统。平民励志挑重担,乡村振兴立奇功。
洛南县作协副主席何慧娟说,感谢虎山大哥回来与大家交流创作体会,并在母校景村中学作励志报告和赠书活动。虎山大哥的成才经历,将会激发母校青少年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发奋图强。
诗人薛福良说:《之间》用最朴实的文字和细腻的笔法,勾画出了人物的神与魂。书中的人物个个都是一只蚂蚁,个个都是一头大象!
作家姜福军说:这是一部人生奋斗的励志小说,主人公从乡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村的艰苦创业之路,必将引起读者共鸣,产生深远的影响。
洛南女子诗社社长吴文娜用一副对联给予评价:城与诚之间留几分痴暖,人和仁之间葆勇毅宿念。
洛南县仓颉学校董事长、作家柴智省评论道:小说《之间》的故事不仅仅是感人,同时也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考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虽然我们做的仅仅是基础教育,但一个人的成长,基础教育是最关键的。我会好好拜读这本书,希望从中吸收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东西,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
哲学研究专家郑金民则说:在民族复兴的战略关键期,在城镇化、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大潮中,在继扶贫之后的振兴乡村的时代变迁中,千千万万农村成长的大学生,他们大学毕业后大都选择了“城市”的生活。李虎山以独到的眼光和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发现并饱含深情地书写了在农村长大、学成之后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的一群大学生的典型形象,他们把青春和知识贡献给家乡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时代的正能量和大学生的正确选择,表现了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力,以及青年人创业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是一部难得的反映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创业的好作品。
近两个小时的交流,大家除了对《之间》进行评说外,还对当年洛南文学“东路军”的成长历史进行追忆。
走进母校分享成长历程
6日下午,经景村中学郭夏季老师协调,李虎山带着自己出版的七部作品集走进母校,副校长张军、高级教师张维刚等老师与200多名学子一起分享了老校友的成长和创作历程。
向母校捐赠图书后,李虎山分享了当年在景村中学读书的经历。虽然在这里只读了两年高中,但这两年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最大。四十多年前,虽然生活很苦,我们这些山里孩子求学背着酸菜桶、吃着长白毛的黑馍,实在饿了就去河边喝凉水充饥,但我们长大后都成为国家的人才,其中有军队领导,也有行政管理者、高级工程师、一级监理师等。
谈到为什么要创作《之间》,李虎山说:自己思考了多年,想用文学形式,塑造一批新时代的年轻人,想写一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值得欣赏的青春之歌,他希望在座的同学早日找到人生方向,为建设家乡、振兴乡村做出努力。
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把握学习机会,学会思辩,尽量远离网络游戏和娱乐视频之类,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他还向同学们提出六个“爱”的要求: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同时他还说,不要听作家讲了一堂课,就想当作家就偏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希望同学们把握方向,将学习与兴趣爱好、理想追求、人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规划,最好从现在开始做一个“五年规划”,进入大学后再做“十年规划”,长大后再为自己做个“二十年规划”,让自己的人生不虚度。
老友相聚说《之间》
3月6日晚,洛南县城西亚美社区,《之间》故事分享会再次进行。
散文作家、洛南县水利干部时冬泉说:虎山老兄用细腻的情感和笔调,老道的文字表达和对社会底层长期深入体验思考,写成了长篇小说《之间》,初读之引人入胜,更令人感慨和动情。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奋斗和失败,跌倒起来再跌倒再起来的过程,每个成功的背后都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虎山与我同乡同村,并且都有当兵、复员回乡当乡镇长等相似经历,但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热爱文学创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写出了上千万字的作品。《平安》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深得同道及广大读者的羡慕和钦佩。我俩同样是吃着一条蟒岭沟之水,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喜欢读书的刘源源则说,虎山老哥的作品我几乎都读了,《之间》我大概看了一下,起步就吸引人,故事曲折,环环紧连,人物角色各异,创业道路跌宕起伏,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升华得入情入戏、淋漓尽致。
王彩民说,听了作家对故事的介绍,我认为书中充满了正能量,读之无疑增强生活信心,启发心智,对鼓励人生前行,都是一个指路定向、起航张帆的佳作。
李虎山的发小、退休教师时全生说,我和虎山上过同一个初中和高中,他今天将《之间》同师生分享后,肯定会给母校的学弟学妹带来好处。我教了一辈子书,深感学生对写作文的困惑,他能给娃们讲讲写作,娃们必然会有收获。《之间》的故事,去年我去西安,在他家他给我讲过,纯粹是励志之作,也可以说是新的“青春之歌”。他当时讲给我时,听后我就非常激动,现在书出来了,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
是一曲新的“青春之歌”
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人民军队》报社社长樊增民此前读过《之间》初稿后认为:该小说是一部合应时下社会现实的得力之作,小说中所记录的关于乡村振兴的一些做法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复制,书中所描写的一批从山区进入西京城读过大学的年轻人,经过深度思考和经历种种纠结、困惑之后,决定放弃城市生活,返回家乡振兴乡村,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
这是一群带着朝气、活力和新思维的年轻人,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奋斗,带领农民转化产业、开发传统农副产品、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在他们提出的“带着感情去创业、带着感情建设家乡”的情怀感召下,在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用炽热的青春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山乡小镇鹿鸣川,打造成全省闻名的产业名镇、创业明星镇,而每个人在火热的生活中,赢得了事业、爱情和丰富的人生。
同时书中还塑造了一大批转业军人,他们从部队回到地方后,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运筹帷幄、开拓进取。像高副市长、秦县长、工商局长王雪峰等人物,都是些经过部队锻炼回到地方后一心为民的好官和清官,这一点虎山写得非常到位,也令人惊叹。
而虎山在创作过程中,保持着奔放的想象力,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当代普通人自尊、自强、自信,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的人生命运。可以说,这部小说是给乡村振兴提供的一个可以借鉴的文本,是少见的描写转业军人的文学读本,是新时期作家献给青年的一曲令人振奋的“青春之歌”。
文图/郭夏季 慧娟 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