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旭
三十年前,在参加工作来到崔家沟杏树坪的第十个年头,忽有一段时间,凝望脚下的热土,环顾四周群山,我内心产生一股冲动,总想把它写出来。于是,便有了《四季杏树坪》在《当代监狱报》的发表。
令人意外的是,拿到报纸没几天,遇到许多同事竖起拇指都夸写得好,有人说,从没留意过,我们身边的景色这么美。还有人说,写出来好!让人看看,我们的环境很美,生活一点儿也不苦。让我没想到,一篇千字文,竟使大家自豪,给我写作增添动力。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这片热土上,随手扯一段思绪舞动便是一首歌,捡起一片落叶端详就是一首诗,我又详细写了《杏树坪的春天》《杏树坪的夏天》《杏树坪的秋天》和《杏树坪的山》,还写《杏树坪随想》,自己成长的故事,这里的发展和身边的人和事,洋洋洒洒写就一百多篇散文见诸各类报刊和网络媒体。
身处杏树坪,亲身经历和目睹馒头山下每一天的变化和发生的故事,令我兴奋。仅一个馒头山,我就写了《这里有座馒头山》《回望馒头山》《再望馒头山》几篇散文,至于提到馒头山的文章,少说也有十几篇。出版一部近三十万字的散文集《馒头山纪事》,仍然感觉不尽兴。
那年踏上这块热土,我刚满十九岁,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好。他们耐心引导我进入工作状态,学会在高墙电网内跟一群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分子打交道,信心满满步入社会,迈步开始奋斗人生。
那年月精力充沛,做什么浑身都是力量;那年月对事业满怀热忱,整天在高墙电网里工作,从不感觉枯燥;那年月身处大山里,每天面对两点一线简单生活也不觉得乏味;那年月踌躇满怀,远离城市在山沟里不觉困苦;那年月心里有梦,热爱生活,追求理想……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激情燃烧、万物复苏、百舸争流的年代。我一到单位,一些老红军、老八路还在,他们让我见证老革命信仰的坚贞,身上那股子优良传统和作风。六十年代师范毕业的指导员,每天来问寒问暖,细心教我开展工作;从部队转业来的领导,见我头发长了,忍不住亲切提醒“该理发了”;在一起工作的老同志见我遇到困难,总是主动上前应对,指导我学会解决难题,熟练处理复杂工作局面;武警大队的班长带我们在矿部机关广场训练,吸引许多小学生围观;家属院热心的阿姨也忙活起来,留意我们这些小伙子,牵线搭桥做起了红娘……
我清楚记得,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节,我和被分配到同一中队的战友,从初一到初三连续三天过年值班,是指导员带着轮流在他和中队两个老同志家里吃饭。
这些,让我一个刚穿上一身崭新的警服,走上神圣工作岗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踏上这片热土,就感觉亲切,就爱上这片热土,爱上了在这片热土上辛勤工作和生活的人们。
我用文字抒发自己的爱,我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对他们的深情。我努力工作,将自己融入这片热土,融进他们之中,倾情奉献青春年华。
一九八六年,脱产去上学,给自己充电;一九八八年,在这里与心怡的女友结为伉俪;一九八九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收获爱的结晶,在这里开始一家三口的守望;一九九二年,执行追捕任务,荣立个人一等功……
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岁月流逝,我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收获喜悦,对这片热土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爱也在加深,对他们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片热土原本荒凉,正是有了他们一批批守望者的到来,日复一日的坚守,夜以继日的辛勤耕耘,才渐渐温暖,变得生机勃勃,成为惩处罪恶、弘善扬道的法治圣地,成为拯救灵魂、矫正迷途者人生航向的学校,成为守卫社会平安的一座坚强堡垒。
我奋力敲击键盘,用文字记录、讴歌这里的人和变化,进入新世纪创作歌词《崔矿之歌》被单位请人谱曲推广传唱;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我写下了《从一身警服看变化》《你好 铜川》;建国七十周年的时候,又写下了《崔矿的大妈们》《坚守的荣光》等散文,在报刊发表并获奖。
春花秋实四十载,我坚守这片热土,不负韶华,在即将脱下一身心爱的警服告别这里的时候,又被评为单位“最美监狱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三等功。与此同时,写作又有新收获,作品受到认可,被国家及省市多家文学团体接纳为会员。
这里留下我闪光的青春,留下我们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留下我人生奋斗的足迹,成就我的写作梦想,早已融入我的生命。
脱去一身警装,开始新的生活,我仍豪情满怀,还要写下去,还要为这片热土曾经的沧桑和辉煌写下去。
2023年2月15日
作者胡旭,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家摇篮》签约作家,近年来写作散文200余篇,在《青海湖》等文学期刊报纸发表,获得陕西省作协等团体和报刊征文活动奖励二十多次,出版个人散文集《馒头山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