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返乡 带富一方

陕西佳县构建“新乡贤+N”模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榆林日报


打造一个景区,盘活一方产业;培树一个品牌,激发一方活力;守护一抹乡愁,带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部署要求,抢抓“万企兴万村”机遇,构建“新乡贤+N”模式,建立健全新乡贤‘选、引、留、用’工作机制,积极引导支持新乡贤回归故土、反哺乡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美石窑念好“富民经”

当你有意远离城市的喧嚣,寻觅一方心灵的净土,大美石窑绝对是你出行的最优选之一。


大美石窑


大美石窑景区位于佳县上高寨乡王家山村,地处沿黄旅游线路线黄金地段,主体建筑为一座由90孔极具陕北特色的石窑洞组成的大型四合院,另建设有“转战陕北”红色小院、东方红展馆、陕北窑洞文化园、陕北蔬菜观光园、玻璃栈道等景点,曾先后获评陕西旅游民宿标杆示范单位、省级旅游度假区。

功非一日所成,大美石窑景区的建设也绝非一蹴而就。“从17岁背井离乡从事餐饮行业,到如今企业经营颇具规模,浓浓乡土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内心深处。”据佳县大美石窑农牧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爱国介绍,起初他只是想将自家旧宅进行简单的翻修扩建,但在各级领导的鼓励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他下决心建设一座能为游客提供食宿、休闲一体化特色化服务的 “沿黄驿站”,为本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作出应有贡献。



为切实发挥旅游产业对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大美石窑景区自2018年建成开放以来,便确立了优先聘用贫困户、脱贫户的“立业之本”,并在餐饮服务、设施农业领域培训专业人员超百人。截至目前,该景区的60余名工作人员中,仍大多为王家山村及周边各村的村民。“我是去年4月来到大美石窑景区工作的,吃住全包不说,每月的工资还有3600元。”54岁的朱家坬镇何家坬村村民武平芳说。

消费扶贫方面,大美石窑景区在餐饮接待中长期坚持就地取材,每年面向周边农户收购羊子、小杂粮、土鸡蛋等价值约80万元。另据王爱国介绍,近年该景区还探索建立了“门票返利”制度(即游客购买1张门票,可直接兑换价值5元左右的农特产品),每年可帮助周边村民销售红枣、苹果、蔬菜、红葱、手工挂面等产品10多万元。


峪口古镇秀出“国际范”

当沿黄小镇邂逅国际潮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想寻找问题的答案,不妨到佳县峪口艺术小镇走一遭。



“款款流淌的母亲河,沟壑纵横的黄土地,造就了峪口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和光辉灿烂的人文历史。” 应邀主持峪口艺术小镇设计、改造、升级工作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刘若望表示,峪口坐拥乌龙河大峡谷、黄河沿岸枣林、手工抄纸技艺、传统窑洞村落等优质文旅资源,却未能形成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和效益,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个具有足够分量的“品牌”标签。



2017年,在佳县地方党委、政府的盛情邀约下,从佳县山乡走上国际舞台的刘若望正式接下峪口艺术小镇项目的“担子”,开启了用艺术让峪口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将废弃的造纸厂房和老旧窑洞改造成富有活力的现代艺术场所,为其赋予新的生机与灵魂;以当代艺术展览、文化论坛、学术交流、艺术创作、手工体验为载体,将文化艺术融入特色小镇发展;对乡村环境进行艺术化改造,全方位延伸服务业产业链条,并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记者近日在峪口艺术小镇采访时看到,即便该项目虽仅处于一期建设阶段(仅有窑洞展览馆、渡渡美术馆、渡渡国际雕塑园、雕塑铸造厂等建成投用),但仍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睹《若望苍生》《东方红》《狼来了》等系列油画、雕塑作品,完成一次“与世界对话”的心灵之旅。

把先进理念带进来,用文化和艺术哺育乡村的未来,正是刘若望创办峪口艺术小镇的初衷。虽然相关项目尚未给当地村民带来太多实实在在的收入,但艺术小镇的品牌力和影响力正与日俱增。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事情,都要放到20年后、30年后,甚至是100年后再去看。在这样的一个偏远山村创作这样一个故事,才是这个系统以及艺术的魅力。”刘若望说。 

峪口,未来可期。


赤牛坬村劲吹“文旅风”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耩,爷爷的爷爷就这样……”



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集陕北窑洞之大成,错落有致,气象万千;一座陈列5万件藏品的博物馆,融陕北民俗于一体,游览一日,尽阅千年;一场记录陕北人生产生活的原生态的演出,开农民自编自导自演实景剧之先河,大气磅礴,让人惊叹。



有人说,只有真正来到赤牛坬,你才能切身感受到世世代代陕北人面对生活的乐观和豪情,才能用心灵去领悟陕北文化在这大好河山间绽放的激情与活力。

“我们地处黄河近岸的土石山区,过去村民主要靠种庄稼维持生活。由于人多地少,大家的日子一直过得很艰难。” 据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介绍,看不到出头的日子里,村民纷纷居家外出务工,原本上千人的村子里一度只有不足百人留守。大家慢慢意识到,必须要做些什么来改变村子的窘境。然而怎么做、谁来做,却是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村里的工作一筹莫展,退休后赋闲在家的高永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要为乡亲们找到一条出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主动找到村上干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全体村民增收致富。

守护“根与魂”,催开“文旅花”。此后,在高永东的引导和推动下,赤牛坬村牢牢坚持“以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以村级经济合作社为基础,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并入股,自建民俗文化博物馆,创排《高高山上一头牛》大型原生态实景舞台剧,举办“赤牛坬过大年”春节旅游文化活动,配套发展农家乐、休闲娱乐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年均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已有90%的农户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中,村民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4000元。


群贤毕至共绘“振兴图”

近年来,佳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乡贤资源雄厚的县情实际,创新“引贤”模式、搭建“聚贤”平台、出台“留贤”政策、强化“爱贤”服务、营造“敬贤”文化,鼓励动员引导新乡贤通过资源、资金、项目、技术等返乡的方式,让广大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一线展示能量、竞技本领、实现价值,为奋力谱写佳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其间,佳县出台了《关于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方案》,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统战部牵头负责,从全县层面统筹力量、协调推进“万企兴万村”工作,以乡镇为阵地加快乡贤联谊会(乡村振兴商会)建设,探索出“党委领导、统战牵头、乡镇搭台、乡贤发力”的“万企兴万村”推进工作模式;围绕发展红枣、手工挂面、牛羊、山地苹果、红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制定系列实施意见,用实打实的政策吸引乡贤、企业家回乡投资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贤、民营企业家机制,建好佳县西安商会,积极筹建北京、深圳、银川等佳县异地商会,成立榆林佳县企业家协会;县委、县政府为10名乡贤颁发“回报家乡贡献奖”,定期召开乡贤回归座谈会、政银企对接座谈会,建立乡贤库、建设乡贤馆、设立乡贤榜,大力宣传乡贤回报家乡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争当新乡贤为荣、贡献家乡为耀”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佳县各乡镇共有657名乡贤人士加入乡贤名录库,并在特色农业、康养旅游、公益帮扶等领域实施项目98个,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全县102个脱贫村实现全覆盖。此外,各级各类商会还在春节“送温暖、献爱心、促振兴”及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榆林日报)


编辑:夏雨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