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惠刘艳 通讯员 贾赟)今年以来,榆林市榆阳区坚持把盘活乡村作为助力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生态特色产业、文旅融合、乡村治理,不断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文明乡风,加强基层治理,全区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良好局面,广袤的田野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榆阳大地上徐徐铺展。
坚持稳粮保供,扛起“国之大者”责任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榆阳区把粮食播种面积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2.65万亩,超额完成市上下达任务(118.8万亩),及时组织开展秋收工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实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建成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区10万亩和吨粮田集成技术示范区2万亩,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积极应对春夏旱情,发动群众开展自救,补种蔬菜、油葵等短周期作物5.3万亩,最大限度降低群众损失。配套实施电力补强项目,增设变压器21台(套),更换和延伸导线6公里,有效缓解旱情期间电力不足问题。严厉查处农资领域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组织开展春耕备耕农资打假、双随机抽查、畜牧专项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检查各类农资、饲料、兽药经营企业(门店)239家,有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确保全年粮食丰产丰收。不折不扣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机购置补贴等中省市区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得利。
坚持产业兴旺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玉米80万亩、马铃薯25万亩、大漠蔬菜8.5万亩,优质果树5万亩,新建设施蔬菜基地1350亩,打造山地苹果标准化果园4000亩,推广富硒水稻和谷子6000亩、中药材4580亩、菊芋2380亩。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伙场(庭院)经济,北部重点发展伙场大棚555个、移动式小拱棚92个,南部大力推广庭院时令性水果,配套建设小型集雨补灌设施。加快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新建单体库195个(冷藏库162个、通风库33个),总库容69726吨。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项目,推动可尚颖等6家加工型企业提档升级。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新修四条11.5公里的产业观摩道路,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1座,推荐古塔田园休闲游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精品景点线路,有效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坚持强本固基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启动高效旱作节水五年行动,实施项目14.89万亩,其中漫改滴10万亩、喷改智能节水1.04万亩、“四位一体”集雨补灌6200亩、软体集雨窖2300亩、示范推广旱作集成技术3万亩。创新实施美丽农田建设,恢复农田林网3万亩,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生产社会化、设施标准化、农田景观化、管理制度化“六化”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实施良种提升工程9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示范推广玉米“六位一体”、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小杂粮“旱作集成”等高效技术28万亩。精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机具4135台(件),完成机耕112万亩、机播77万亩、机收67万亩,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40万亩次,全区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78%。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3万亩,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272万个,置换回收农田废旧地膜192吨,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率达90%。针对规模化晚熟马铃薯和山药、菊芋及玉米种植基地耕地沙化问题,推广了薯麦轮作5.6万亩,探索了网格障蔽、留茬收获及防尘网布保护模式,有效防止了耕地二次沙化。
坚持创新突破 培育农业发展“主力军”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组织申报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四娃圆梦和亚平家庭农场入选“陕西省最美示范家庭农场”,红石桥乡西左界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监测,组织3599家家庭农场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262个农民合作社录入陕西省合作社信息宣传服务平台,规范提升经营主体75家。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网络课堂、集中培训、实践教学等方式,培训高素质农民500名、致富带头人312名,推荐50人参加“头雁计划”培训。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榆阳南瓜”、“榆阳山药”、“榆阳山地苹果”),认证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3个、良好农业规范1个。
坚持发展“伙场经济、庭院经济”,“方寸闲地”变“增收宝地”
榆阳区整合投入1亿元,统筹推进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区、乡、村三级联动创建,组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在北部草滩区大力发展“伙场经济”,在南部山区推广“庭院经济”,多措并举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同时,持续巩固深化“一拆三改、四区分离、 五化同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实施美丽农居1500户、厕所改造5000个,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0座、垃圾压缩转运站5个,健全完善长效化整治机制和常态化督查机制,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榆阳区围绕“净、富、美”三个字做文章,“净”就是要干净整洁、规范有序,根据伙场、庭院实际,合理划分生活、种植、养殖、晾晒等功能区域,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整治,让卫生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让自然成为风景。“富”就是产业支撑、持续增收,榆阳区立足特色,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统一引导、集中规划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优势主导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美”就是环境美、产业美、生态美、文明美“四位一体”,打造开窗见绿、推门闻香、移步见景的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户。通过把伙场、庭院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有效利用“半劳力”“弱劳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留住绿水青山和乡愁、传承良好家风和文明,全力将“方寸地”建成增收致富、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文旅融合 奏响乡村旅游新乐章
走进榆阳乡村,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乡村旅游景点别具特色,蓝天白云与阡陌纵横的农田交相辉映,诗意盎然的田园画卷美不胜收。榆阳区立足区域特色,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游、美丽田园休闲游、长城边塞风情游、大漠生态风光游、黄土农牧风情游五条特色旅游线路。全区共建成4A级旅游景区3处、3A级旅游景区11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处、中国美丽田园景观1处、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1处、省级旅游名镇3处、省级旅游示范村7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先后获评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县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试点县区、中国民歌之乡、美丽中国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通过开展多项“大美榆阳”文旅系列活动,乡村文化旅游经济圈带动了赵家峁休闲度假村、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等3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