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社会要给予人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把人才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切实建立人才引、育、留、用制度体系,以“诚”引才、以“真”留才、以“实”用才,实现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精心用才,就是要打造创新引领的融合发展平台,做到人才与岗位相匹配,让人才引领发展,造就一支质量好、技术精、规模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越来越高,但是离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面向地区主导产业与重点企业的需求,着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引进与使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实施“招工就是招生,进入企业就是进入学校,实现校企双师共同培养”办学模式,持续向生产一线输送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对在校企合作中成效显著、成绩显著的参与方,要在资金拨付上予以倾斜,在重大项目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调动校企引才育才积极性和主动性。
悉心育才,就是要在实践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认定体系,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破冰突围,发挥出人才评价体系对人才培育发展风向标的作用。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破除唯学历论、破除行业壁垒,是释放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托举的关键。必须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的自主评价,对于那些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表现优秀的优秀技能人才,要在企业第一线进行考核,通过企业考核验收后,可以破格进入高一级职业资格考核,也可以直接提升职业技能等级,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步入提质增效增值赋能快车道。探索打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发展渠道,合格高技能人才可以参与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突破技能人才发展的“天花板”,使能工巧匠的有为更加到位。
倾心引才,就是要不断优化方法,扩大人才激励力度,实现人才雁阵聚集,把鼓励激励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着力点。“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中国高铁走出去到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从“奋斗者”号探深海再到“天和”核心舱进入九天,都少不了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们的献身精神和努力,正是他们坚持专注、追求卓越,使“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要宣传国家高技能人才政策,培养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鼓励更多的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道路。要把高技能人才列入党委联系的服务对象,采取座谈走访慰问等方式,摸清人才真实需求,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和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常态化地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活动,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促培训,以竞赛促考核,启动人才创新动力和创造潜能,使技能人才真正有荣誉感,成就感。(作者:吴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