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心中有光 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   作者:刘龙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我是在距2022年立冬前一天的下午,敲出这段文字的。秋日最后一抹阳光,斜照在南窗上,房子里铺满阳光,暖暖的,没有一丝寒意。

11月8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极其普通的一天,但对另一群人来说,这一天又意义非凡,因为是我们的节日,记者节。
  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关注天下事,是时代瞭望者。我们倾听百姓事,为普通人发声。我们守望公平和正义,书写真实与客观。我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在一次次出发中,牢记责任、坚守初心。我们用职业带来的荣光与骄傲,消解其中的苦累和辛酸。
  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风雨无阻,寒暑不辍。我们不分忙闲,没有假期。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路上。一日三餐难规律,昼夜颠倒成常态。
  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奋斗着,我们快乐着。我们无悔,我们没有抱怨。我们持续坚守着,我们在至暗中前行,我们一直在奔跑。没有一刻停歇,没有想过要放弃。
  这是一份创刊六十余年的西北地区惟一的一份文化艺术类综合资讯老报纸。六十余年里,数次面临经营危机,又凭借着一代代报人对新闻的执着与坚守挺过一个个关口。一代代新闻人接力宣传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文化艺术事业,为此投注了满腔热情。
  好新闻需要用心见证、用情记录。呼吁保护杜牧墓,推动秦晋两地文化座谈;报道非遗传承危机,为老手艺人寻得产品销路;在盲人张喜平的故事里,看到了苦难中开出的坚韧之花;在府谷农民王清玉的笑容里,定格乡村振兴的幸福感……在我们的笔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有人说:“媒体的地位、影响力,是媒体人自己拼出来的。”
  传统纸媒受到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冲击年年增强,我们也在尝试突围创新、勇毅前行,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当好记者的标准没有改变。在这个人人都是记录者,但并非人人都能是记者的时代,好记者永远都是最抢手的资源,好内容永远都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我们希望,我们的稿子能扎实、再扎实一点,能深入、更深入一些。我们希望,我们的记者能下更多的苦功夫、笨功夫。
  我们希望,在日积月累中,一个个跑口记者能变成专家型记者。我们希望,即使是在专业领域,我们也能做出权威独家的报道,采出鲜活的稿件。
  我们希望,用有温度的笔触展现陕西文艺蓬勃之态、繁荣之景,为万千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艺术滋养。
  我们希望,在这个伟大时代,要坚定内心,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脚踏实地、严谨细致变成一种工作习惯,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回望初心。不论传播介质如何改变,我们总能欣喜地发现:我们那种早出晚归、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的劲儿没有改变;我们那种反复推敲琢磨,只为眼前一亮的坚持没有改变;我们那种扎实准备,只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精神没有改变;我们那种敬畏真相、勇于追问的本色没有改变。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不负使命。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号召,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尽其所能、穷己之力,搭建了一报一网两微一端及第三方平台等融媒体矩阵。我们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要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径。
  我们知道,前行的道路荆棘丛生、险阻环绕,但我们义无反顾,不怕失败、不怕摔跤、不怕疼痛。我们坚信涅槃重生,我们相信明天,因为还有我们信任的你们——读者。
  冬天已经来了,带着它特有的冷气向我们扑面而来。我们不必退缩,因为春天也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
  最后,在第23个记者节到来之际,祝同仁们节日快乐。愿同仁们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妙笔生花、掷地有声,未来可期!


  文化艺术报社社长 刘龙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