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自贸办就像我们娘家,有问题有困难就找他们。”
“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我们的最新研发成果也可以更好服务生产,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姚友明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前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陕西自贸区)在挂牌五年多来,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投资自由、贸易便利、金融开放的营商环境。
特别是在有“中国农科城”之称的陕西杨凌,当地聚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凭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以及科教资源、交通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周到服务吸引企业纷至沓来
麦肯食品公司于1957年在加拿大成立,以生产和研发冷冻薯制品和开胃小食品著称。目前,其产品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销售。2020年,该公司在杨凌正式落户。
“杨凌是省部共建的‘农科城’,自贸区和农业高新区叠加,还拥有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这个平台优势,位于连霍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交通动脉上,种种优势以及其聚焦农业合作的定位,都与我们公司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谈及公司来杨凌投资的原因,麦肯食品杨凌政府事务经理方伟伟兴奋地说。
今年初,正值公司在杨凌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波疫情袭来,项目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关键时刻,示范区及时为我们排忧解难,对紧急的建筑物资签发绿色通行证,并且通过就近采购等方式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现在我们的项目施工正有序推进,预计一期建成后能带动当地300人就业。”方伟伟说。
谈起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陕西佳天纺织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罗维英说,“杨凌自贸办就像我们娘家,有问题有困难就找他们。”
佳天纺织的针织布和服装利用植物染色,订单主要面向东南亚、南亚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不过动辄要等待几个工作日的出口退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资金的运转压力。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通过设立企业出口退税资金池,让像佳天纺织这样的企业,在申报当天企业账户就能收到出口退税,坚定了它们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将产品通过“一带一路”销往欧洲的决心。
佳天纺织和麦肯食品的故事,展现了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服务企业的温度。自2017年成立以来,杨凌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累计形成近70项系统集成性较好的创新案例,包括“微信办照”“多元化农业保险”在内的6项案例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肯定,12项改革创新成果在陕西省复制推广。
校企合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孙先鹏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在区校合作、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如今他在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首席研发官。“‘棚掌柜’是一个设施农业产品,是一个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算法,解决温室大棚环境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的装置。有了‘棚掌柜’,农民可以当甩手大掌柜,大棚平均增产10%左右,利润提升较为可观。”孙先鹏说。
对“棚掌柜”的创始人朱晓磊而言,为了研发好这个智能产品,他的足迹遍布我国北方11个省区市,见证了各式各样的多种大棚。目前,“棚掌柜”产品已迭代到第四代,朱晓磊也于今年4月将公司正式搬迁到了杨凌片区。
“设立杨凌示范区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我在方圆五公里之内,就能见到种植不同蔬菜水果的大棚,不用动辄花万余元出差调研,这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们产品和服务更新换代的速度。”朱晓磊坦言。
“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我们的最新研发成果也可以更好服务生产,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孙先鹏说,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目前“棚掌柜”正在与陕西省一家生产樱桃的企业共同研发联名款产品。
“有了联名款,陕西今后种植苹果、樱桃、猕猴桃、冬枣等特产水果的果农,使用我们的产品将获得更丰厚的回报。这将让产业链上的大学、示范区、企业以及果农受益。”朱晓磊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在读硕士生韩梦茹,目前在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负责管理学校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试验评价工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杨凌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等中亚、中东欧国家建成14所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展示来自我国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和先进综合农业技术。
数据显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导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目前已拥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95家科教单位和企业。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示范种植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13大类115个品种。示范的小麦品种亩产319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82.3%;大豆品种亩产232.5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2.7%。这种“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模式,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普遍认可。
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参观者在了解特色农产品(2022年9月15日摄) 邹竞一 摄
向高质量对外开放阔步前行
2022年8月24日,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据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苏亚文介绍,这为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高质量对外开放打开了新窗口。
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位于杨凌片区,规划面积0.88平方公里,总规划建筑面积约59.4万平方米,按照“四园区一中心三平台”进行产业布局。所谓四园区,指的是种质资源保税研发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生物医药及植物提取产业园以及高端食品加工产业园;一中心,是指设施农业装备及农业生产资料展示交易中心;三平台为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平台、特殊物品出入境供应链平台和上合国家特色农产品贸易平台。
“比如就种质资源保税研发园来说,我们准备在综合保税区内设置一个生物安全缓冲区,建立最高等级的负压实验室,对种子进行样品前处理,只输出基因片段等一些生物信息,通过制度创新做好良种的研发。”苏亚文说:“再比如现在我们的植物提取行业30%的原料靠进口,今后我们就可以加大国外原料的种植力度,粗加工原料后将其放在综合保税区。目前,一个从印尼进口原料的企业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苏亚文表示,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下一步将继续擦亮农业自贸区金字招牌,将杨凌打造成为农业特色鲜明自贸片区和“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