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龙
在我的“故乡印象”中,村头的农家书屋已有二三十年的存在感。初时,设在村长家里,有三柜图书、一架报刊,但是村长怕麻烦,不想让人去看。用他媳妇的话说就是:“你在这里闲看,我就得啥事不干的做三陪,陪人、陪茶、陪烟,有时遇上饭口还得管饭。加之乡里乡亲的,又不好意思严格履行借阅手续,好多书都是有借无还。”后来村干部实行集中办公,这农家书屋也进了村部,就在一楼东边的那个拐角,但因无人专管也是有名无实,连那两台“国家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统配电脑也被村部办公挤占。
“把农家书屋办成村民喜欢的乡村图书馆!”这是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推出的又一兴村方略。那一次,村党支部邀请市县文化专家,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十八大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提出了农家书屋提质升级的“三步走”发展规划。经过十年努力,“三步走”成了“三级跳”,跳出了书香之村文明进步的艳阳天!
当“规范农家书屋”的头一步迈出,我发现村民盼望的“乡村图书馆”就有了雏形:房子从一小间变成三大间,分作成人、少儿、电子阅览三个空间,书报刊和数字资源增多了,每天早中晚都有人来阅览。村民们最感兴趣的是能在这里收看科技讲座、红色电影、时政宣传,就连人称“死脑筋”的刘老三夫妻俩也来了,一个跟着讲座学种田,一个跟着讲座学做饭。
当“提升办馆质量”这个第二步骤一实施,我发现咱村这个农家书屋立马鸟枪换炮,既成了县图书馆的分馆,又成了全乡八个村的中心馆。不仅门口多了两块牌子,外观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小康行”两面文化墙,而且里面的阅读内容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图书、杂志由县图书馆统一配送,这里的阅读资源和全县各地图书馆实行联网,通借通还。杨大姐拿着全县统一的借阅卡进城到女儿家玩,可以去县图书馆借阅;刘大婶从娘家那个镇上借的书,可以拿回来看完了就地归还。更为可喜的是,少儿绘本多了,满足了娃娃们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山里娃的阅读兴趣,使吴老汉他孙子因为年借阅量连年超过三百册,成了全县有名的“书香少年”!
这第三级呀,跳得既高又新鲜。因为“数字化”工程的一步到位,咱这乡村图书馆就从文化资源的“最后一公里”,一步跨上了与发达地区持平的同一个起步线。过去虽然也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但因网络化服务不到位,就无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文化资源享受上不仅存在城乡差异,而且有着严重的地域区别。如今,数字工程下基层,村民们拿上这小小的“数字资源卡”,就可以打通中省市县的数字图书馆。李大爷自豪地说:“我虽然坐在咱这乡村图书馆,但和首都的读者没有什么区别了!”更高兴的是他的表侄,这个盲人读者终于享受到了数字化的听书、听歌、听电影服务,激动得一个劲儿对天点赞!
乡村图书馆这十年来的三级跳,跳出了村民素质的大提升,跳出了山乡面貌的大改观。当故乡因为文化兴、村容美、产业旺而成了闻名秦巴的文明村,我最欢喜的事,是在老家欣赏这样的人文美景:耕读相伴,书香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