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牧场:诗不止在远方

发布时间:   作者:郑若萍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郑若萍


人们常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似乎诗与当下是对立的。《解忧牧场札记》的作者小七,却用生命诠释着:诗,不止在远方。

小七是一个作家,一个旧物寻找者。2010年至今,她一直居住在新疆阿勒泰的乡间牧场,用“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坚定的痴狂劲儿”,在旧房塌处,在废弃的牛栏羊圈里翻翻拣拣,收购了许多具有文化记忆的老物件,搭建了一座“解忧牧场”。《解忧牧场札记》记录的便是她十几年的牧场生活。此书开篇也即是从她拾拣旧物开始的。



一个老旧、笨重的红松木马槽,被遗弃在篱笆墙边,小七被吸引住了。牧民看出她的渴望,寻思着换取更多的钱。短暂的交锋,小七以远远低于她料想的价格买了下来。穿越马路时,羊群如潮水般涌过,她艰难地拖曳,却被路过的警察误以为偷了牧民的羊。误会解除,“大家都说您在保护我们的文化”“作家拼命提着马槽的样子,真叫人感动”“一个女人啊,难得啊,难得”,牧民和警察的称赞里,还有无法理解的困惑:一个女人费心劲地捣腾老物件,值吗?

与民众文化上的隔阂,身为女性生理上的弱势,给小七带来了许多困难。以她的学识和资历,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拼出一番光景来,可她依旧选择栖居简陋的牧场。乡村还是城市?小七的朋友分为两派:一是“原生态者”,他们眼里,乡村“掉了墙皮、木纹陈旧的老屋,融入了游牧民族的民俗文化,是那么高级又诱人”。一是“便利论者”,安稳的生活、孩子上好学、老人就好医都是在城市里可以解决的迫切问题,在乡村摆弄一通乱糟糟的基本问题——繁重的房屋维修,没完没了的活计——就已经焦头烂额了,哪里还有什么诗意?这怕也是跨越时空的争论。小七却如陶渊明一般,在“草盛豆苗稀”里,悠然见到了南山。



在牧场,羊羔遛出羊群,飞鸟扑入灌木,薰衣草在阳光下摇曳,生活节奏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律动,她体会到了什么是“天人合一”。牧场的生活散漫随意:路权是马牛羊说了算;聚会七点开始,九点人们才会陆续赶到。牧场里的人连缺点也见得可爱:手工皮匠老努尔旦用“喋喋不休的唠叨”,来掩饰不如从前的手艺;从报纸里学来专业知识的托鲁斯先生,武装着自己,也热心地向所有人散播知识的种子;治好了马蹄,又阴差阳错救了吃了塑料袋的母牛,布鲁尔被可爱的牧民推上了兽医的道路……小七很庆幸,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触摸到了心灵。

高洪波说,小七的散文是“阳光下行走的文字”。梁晓声认为,小七写出了一种恬静的“散文态”,一种静思生活的状态。她是如此活,如此思,文字便如此流露。她的牧场岁月,不是掩饰了吵闹矛盾尴尬,贴上美好诗意标签的生活片段,而是在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里,以善的眼光,以美的角度,挖掘出的自然与人世的和谐。更可贵的是,她打造了一座受当地认可的民俗博物馆,她居住的乡村被列为非遗文化旅游的村落,牧民们的生活也随着文化旅游的展开变得富足。




人们渴望的是守住六便士的同时,仰望头顶的月亮,小七提供了一种生活范式:克制地改造原生态环境,深层次地挖掘文化资源,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为自己打造一个诗意的生活庄园,也为逃离生态荒漠的城市居民搭建连通自然的桥梁,更为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城市高管放下高薪工作,回归农村与荒野作伴的新闻屡见不鲜;休闲农庄、民宿在各地如雨后春笋,农庄、民宿经济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以不同方式,打破着诗意与当下的对立,构建诗意的栖居空间。在这过程中,有些人活出了自我,温柔了世界,也惊艳了时光。

因着小七的文章,梁晓声有了和电视台合作、拍一拍“散文里的中国故事”的想法。如若此想法得以实施,我想,故事里展现的应该是不被神化与美化的原生态,而是自然与文化的原始魅力在人们血液里流淌,自然与生命的琴弦和谐共奏,诗意的栖居成为俯拾即是的生活常态,正如小七《解忧牧场札记》所展现的那样。


编辑:卫卫           责编:王越美           终审:吴汉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