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回民街有个传奇式的卖鸡蛋盲人小贩张喜平,他自幼双目失明,可天生要强的他每天早上推着两筐近二百斤的鸡蛋,坐公交车到回民街沿街叫卖,这一卖就是30多年。就是靠着这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奔走近百公里路卖鸡蛋,他将捡来的女儿供上了大学,并悉心赡养着86岁的老母亲。
作家许海涛被这个盲人的人生奋斗过程深深折服,他跳出原来一直熟悉的收藏类“跑家”写作领域,要以张喜平为题材写一部非虚构题材的长篇小说,这是一次挑战。如果说许海涛从原来走街串巷收古董的跑家改行写作是一次挑战的话,那么这一次他放弃原来信手拈来的跑家题材写张喜平更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需要回忆就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笔下的素材,他需要做的是比一个新闻记者更为专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每天5点多天还没亮他跟张喜平一起出门,一起卖鸡蛋,天黑一起回家。就这样许海涛跟张喜平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天天朝夕相对形影不离地出现在回民街。张喜平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在回民街上,我们无法想象许海涛亦步亦趋地跟随在张喜平身边是怎样的感觉,或许,有那么几秒钟他也尝试着闭上自己的眼睛,短暂地体验盲人的世界。在一个多月的跟随期间,许海涛说,令他感到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张喜平从早上出门买鸡蛋到晚上回家才吃饭,每天唯一的一顿饭啊!张喜平从不在外面吃饭,这样的毅力和节俭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书 名: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
作 者:许海涛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和《长安十二时辰》一样,这本名叫《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的书也是按一天24小时的时间为章节目录的。在这看似一天之内,实则不时穿插着张喜平一生的回忆在其中,在这座也被称为长安的古城中一个盲人经历的平凡又不平凡的十二时辰。书中是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叙述,第一人称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盲人的世界,他的内心、他对外界的感触,他的嗅觉、听觉、触觉……他喜欢闻太阳晒过衣物后留下的气息,喜欢闻院子里那棵杏树的花香,他能闻出坊上的羊肉泡馍、酸汤水饺、灌汤包子、烤羊肉串……这些不同气味的美食分别都来自于哪家饭馆,他还喜欢听叫醒他的鸟儿鸣叫,他用手指摸索着纽扣和人民币上的盲文,他用他的盲杖一根塑料管子在地上磕磕绊绊地触摸道路,他微微上扬的脸颊感受风的方向和天气的变化……张喜平在许海涛的笔下不再是一个流于表面的坚强残疾人的形象了,他是一个在母亲面前寻找依偎的孩子,他是一个需要倾诉的孤独男人,他曾经一路摸着坐着车到几十公里的周至只为找一个人说话,他也有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情感和懵懂少年时的爱情……
在书中,许海涛除了记录张喜平的现在和过去,仍旧保持着他之前的写作风格,那就是风土人文和美食贯穿始终,他写坊上的羊肉泡馍、写钟楼、鼓楼、北院门……他对西安乃至三秦大地的文物遗迹如数家珍,对各个地方的美食小吃更是了如指掌。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许海涛仿佛不是一个作家了,更像是一个在老城根下生活了一辈子饱经世故的宿儒,他不疾不徐地向人们讲述着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人文志。
整部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张喜平在经过清真大寺门前时,许海涛借清真寺里一位老者之口说出的那番话,“进庙念经只是小修,你卖鸡蛋是大修,坊上巷巷道道是你的道场,担笼是你的经书,鸡蛋是你的经文。”这也许是在这些年来对张喜平所有记录中最让人深思的评价了。诚如老者所言,除了在寺庙道观中的人在修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在修行,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行着自己的人生,有人修得一片光明,有人修得一塌糊涂。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可是日光之下,我们大多数人都如同盲人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或者说视而不见。用许海涛母亲的话说,你写的这个张喜平,眼窝亮,没亮在外头,亮在心里头。
2022年8月13日,张喜平入选“2022年度中华慈孝人物”, 在当天的颁奖盛典现场,记者问,“如果提前知道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张喜平笑着对记者说:“来呢!我的命我认,就算提前知道是这样的人生,也要来好好走一遭。”这样的问题和回答让人动容,也让人不禁在内心深处叩问自己一番。而答案是什么,也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