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9月19日摄)。
9月14日,在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游客正在毛泽东旧居前聆听讲解。
9月16日,白保荣(中)带着女儿白侠和外孙女刘益赫来到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向她们详细讲述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
白保荣珍藏着一份关于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的讲解词,这份讲解词无论是草稿(左)还是打印版,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白保荣至今珍藏着一份关于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的讲解词。
1936年7月3日,党中央进驻志丹县,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二个红色首都。党中央进驻志丹县的6个月零7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6年初,34岁的白保荣进入位于志丹县的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成为最年轻的一任馆长。保护、维修、陈列……最初的几年,白保荣四处奔波,遍访革命先辈及其后代,深入挖掘党中央在志丹战斗生活的故事。
“保安人物一时新、力挽狂澜拯危局、继承伟业绘新图……”白保荣将自己的心血浓缩在近4000字的讲解词里。
如今,白保荣的女儿白侠成为志丹县委党校教师,外孙女刘益赫当上了“小小讲解员”。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份红色讲解词。
第一代人白保荣:“我总觉得党史学不完、学不够”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的院子里,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槐树,这棵树枝繁叶茂,如巨伞般撑起一片绿荫。
“外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长得很高了,它见证了这里的变化。”9月16日,得知12岁的外孙女近期要参加讲解活动,白保荣拿着那份特殊的讲解词,带她来到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述。
40多年前,少年白保荣也被爷爷白俊山这样指导过。
白俊山曾在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工作,时常带白保荣来到这里,为他讲述志丹县的革命故事。“红色种子”渐渐播撒进少年心中。
“我和这里有缘分嘞,这不,缘分又续上了。”当过老师和文书的白保荣,在34岁时接续了爷爷未竟的事业。
“爷爷时常嘱咐我不能忘记肩负的责任,要用心挖掘更多革命故事。”白保荣说。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仅有5孔窑洞供游客参观,相关设施也不完善。白保荣深知责任重大,从此一头扎进旧址保护和党史研究中,他说:“党史有巨大的魅力,我总觉得党史学不完、学不够。”
拜访曾任周恩来总理秘书的革命先辈童小鹏、张闻天夫人刘英,获知许多历史细节;向党史专家张培森请教,弄清了很多史实和事情原委……
“父亲时常告诉我,身为党校教师,要向老一辈党史研究专家学习,肯下功夫,甘坐‘冷板凳’,不断努力和探索,让革命历史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白侠说。
第二代人白侠:将父亲的讲解词融入现场教学中
白侠的案头,摆放着两本厚重的书籍,书页已泛黄。
“这是《红都保安卷》的上、下册,收录了党中央在志丹时期的经典文献、重要会议纪要、外事往来和红大纪事,还有我父亲关于保安革命旧址的考证等内容。”白侠说。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白侠参与了这两本书的文字编辑和校对工作。彼时,白保荣是主编。这两本由父女二人合力编著的红色书籍,始终鼓舞着白侠。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在保护好革命文物的同时,如何把它们管理好、运用好,是白保荣时常思考的问题。
2004年,白保荣与著名画家薛永德合作出版了《红都保安画册》,再现了很多党中央在志丹的生动场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至今,白保荣还珍藏着画册的文字底稿。
作为顾问,白保荣于2009年9月在央视《国宝档案》节目中讲述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和一顶珍贵的八角帽背后的故事,让志丹的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为更多人所熟知。
自2007年12月入职志丹县委党校以来,白侠不断深挖志丹县红色资源,父亲的那份讲解词早已融入她的现场教学中。
“现场教学具有身临其境的情景体验,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创新。”白侠说,经过她的不断完善,如今父亲的讲解词已成为她开展现场教学的“法宝”。
今年6月,延安市委党校教材《滋养初心 淬炼灵魂——延安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出版,白侠的《学习刘志丹革命精神》一文被收录其中。
“党中央在志丹留下了大量革命旧址,每一处都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记录着光荣历史,是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白侠说,自己有责任讲好每一个革命故事。
第三代人刘益赫:“把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坚毅的红军小号手、机敏的“红小鬼”……白保荣讲解词里的故事,刘益赫经常会讲给同学们听。
刘益赫是中国工农红军陕西志丹中华苏维埃红军小学“红小鬼”讲解团的“小小讲解员”,从三年级起,她就开始参与革命故事的讲解。
“埃德加·斯诺曾说,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他笔下的‘红小鬼’机敏可爱、刚毅坚忍、有担当,因此我们组建‘红小鬼’讲解团,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该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高婷说。
“《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照片是一名红军小号手。后来,我在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布展时再现了这一形象,并且深入挖掘了他背后的故事。”白保荣曾做过12年的小学教师,他深知革命故事对孩子们成长的意义。
如今,这座红军小号手的雕塑矗立在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的崖洞上,小号手奋力吹响号角的身姿,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
“外公告诉我,以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的学生都是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们依然积极乐观,闯出广阔新天地。”刘益赫说,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是每个少先队员的责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
当被问及以后的理想时,刘益赫毫不犹豫地说:“当一名讲解员,把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不只在志丹,早在1992年,为引导青少年从小感悟延安精神,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就成立了延安第一个“延安精神小小讲解团”。
30年过去,这支不断壮大的“小小讲解员”队伍,已成为延安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的一面旗帜。
白保荣经常会去看外孙女讲解,他看到了“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仿佛看到了一排排未来的参天大树。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