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文武昆乱全能来,拉幕打旗扫后台。”这句俏皮话不但是说戏曲的行当齐全,也突出了戏曲演员的多才多艺,文武兼备,唱功深厚,演技精湛,演啥像啥,个个身怀绝技,亮出绝活的一刹那如同春天里打了一个惊雷——不同凡响!

漫谈戏曲

发布时间:   作者:李永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文武昆乱全能来,拉幕打旗扫后台。”这句俏皮话不但是说戏曲的行当齐全,也突出了戏曲演员的多才多艺,文武兼备,唱功深厚,演技精湛,演啥像啥,个个身怀绝技,亮出绝活的一刹那如同春天里打了一个惊雷——不同凡响!

“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文武昆乱全能来,拉幕打旗扫后台。”这句俏皮话不但是说戏曲的行当齐全,也突出了戏曲演员的多才多艺,文武兼备,唱功深厚,演技精湛,演啥像啥,个个身怀绝技,亮出绝活的一刹那如同春天里打了一个惊雷——不同凡响!不客气地讲,那真是拿起金箍棒就能七十二变,举起九齿钉耙就能犁地耕田。

话说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滔滔大河中,戏曲艺术无疑是这大浪淘沙磨砺出的一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是众多民族文化艺术当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

中国戏曲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是世界古老戏剧文化的三驾马车,且中国戏曲又是后两者的领头羊,一举拔得头筹,获得状元的殊荣,由此可见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之高。

戏曲的历史像封建社会老奶奶的裹脚布一样,当然是洗得干干净净又喷了法国香水的裹脚布一样——又香又长。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还不叫戏曲,而是有个粉嘟嘟嫩掉牙的乳名叫“俳优”,处于萌芽状态的俳优便是现代戏曲的雏形。而这时西方歌剧的雏形也开始慢慢孵化成型,那就是古希腊戏剧的剧场艺术。

中国戏曲的种类更是包罗万象,西方歌剧见到它,就好比小小的沙丘见到了沙哈拉大沙漠,自惭形秽外加生无可恋,因为它的种类多达360多种,就是每天演一个剧种,一年不间断陀螺一般连轴转也演不完。360多个剧种中有五大剧种影响最大,那便是: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京剧是国粹自不必说,其中豫剧更是全国地方戏曲之冠,唱腔高亢激昂,行腔大气磅礴,吐字清晰,情感细腻,地方特色浓郁,剧团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更是远赴悉尼歌剧院,走出了国门,唱响了世界,被外国人称为“中国歌剧”“东方咏叹调”。

历史有时会惊人的巧合,意大利歌剧在1600年正式出现,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的明末清初,咱们的国粹京剧开始含苞待放,惊艳亮相,形成体系,好像哥俩商量好了似的。意大利歌剧和中国戏曲有共同的特点,都是一种包含文学,歌舞,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然而不同的是,意大利歌剧演唱以美声为主,中国戏曲演唱技巧却是变化多端,根据人物不同演唱技法不同。

戏曲讲究“手眼身法步”,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有特殊的“虚拟性”:三五步万里江山,六七人百万雄兵。剧情为历史演绎、乡野村事、才子佳人、鬼狐传说,可谓包罗万象,雅俗尽收。

以“丑角”为例,“丑角”是戏曲行当之一,讲之前我们首先要洗手刷牙漱口,站北朝南行三跪九叩大礼,为什么要对丑行如此隆重敬拜?这其中自然有它的依据。

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喜爱戏曲,善作曲子,曾谱《霓裳羽衣曲》,最爱登台演出。善演“丑”角,自皇帝演丑角以来,丑角演员从此一步登天,地位像雨后春笋般噌噌往上蹿。

戏班后台有大衣箱,里面装有代表皇家身份的蟒袍、王帽、凤冠、九龙袍等,其他行当演员均不能坐,只有丑角演员方能坐。自此唐明皇被尊为戏曲的“祖师爷”,每年必须祭祀,当然这不免有攀龙附凤之嫌!而祭祀唐明皇时,唯有“丑角”可以不按规矩行礼,足见丑角演员的地位之崇高。

有人说无丑不成戏,也有人说丑角演员都是嗓子不好,长相不佳,武功不济的人担任。其实这话都是谬传,丑角演员最不好当,抛开长相不说,唱功武功必须过硬,比如丑角分为文丑和武丑,文丑对白比较多,在戏中插科打诨,充当笑料。武丑可是个个绝活加身,必须要具备杂技的技能,滑稽的表演和强有力的唱腔。因为丑角翻跟头的戏就是基本功之一,前空翻,后空翻,翻好了不容易。丑角行当里出了很多名家大师,炉火纯青的表演个个让人拍案叫绝,寓庄于谐,丑而不丑,于乡土气息中还不失典雅,语言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而歌剧却是以神话故事为主要题材,后又加入历史演绎,选材单调。根据剧情需要,人物之间有半说半唱的对话段落,歌剧叫“宣叙调”,戏曲叫“韵白”。然而它比唱更要吃工夫,有道是:千斤白,四两唱。念白必须口齿伶俐清晰,老先生们讲“念白不清,如同钝刀子杀鸡”,嘴里有袜子不行,必须先掏出来。可见“韵白”的重要性。

中国戏曲的伴奏乐器发展并没有快马加鞭,它继承了传统衣钵,保持原有的乐器四个声部: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乐器有京胡、二胡、板胡、月琴、扬琴、笙、琵琶、鼔等。到如今仍然如同百年老酒一般原汁原味,醇香甘洌,回味无穷。

我喜欢中国的戏曲艺术,就好比生鱼片再有营养,肯德基再美味,也不如饿了就着咸菜吃馒头来得爽快,有大快朵颐的满足感,如果没有,还是饿的轻。不管是大众剧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越剧、秦腔,还是小地方戏二夹弦、拉魂腔、宛梆、柳琴戏等,它们都是中国各地方劳动人民根据自己语言、风俗、文化氛围等等众多因素拼凑糅合而成的民族文化结晶,是各地方人民向外宣传吐露心声的载体,是用心血造就的,所以能让人快速吸收,直达心房,最终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西方文化慢慢向东方渗透的今天,让我们好好保护这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变强,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只能东风压倒西风!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