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魏韬)2022年暑假,清华大学9位同学于8月8日至8月10日期间,在西安开始了一场为时3天的筑梦全运之路。王欣怡、贾思源、刘筱园、宋昊轩等同学,在西安市灞桥区、高新区、新城区三个区域,探究“全民健身”的运动风潮、硬件遗产的后续开发、陕西文化的推广传播。
“筑梦全运”支队由清华大学大一和大二的9位同学组成,在暑假期间于西安聚焦全运硬件遗产(全运场馆)和精神遗产(全民健身热潮)展开实践。支队在实践开始前对不同年龄、社会阶层的市民展开了关于全民运动的访谈,了解了居民在全民健身热潮中的切身体会。在实践的三天中,支队调研了幸福林带股份有限公司、长龙体育集团,与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了企业、政府在全民运动发展中的举措、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支队成员对家乡体育行业的发展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家乡的情感联结得到了加强。依据发展现状与前期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希望能为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这支实践团队在实践内容总结中提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健身的热情日益高涨,国家也提出了一系列全民健身的发展战略。第十四届全民运动会在西安的开展为西安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为了了解全运遗产的现状与后续发展,本支队对全运硬件遗产(体育场馆)与精神遗产(全民健身热潮)展开了调研。在硬件遗产方面,支队调研了全运场馆建设中的陕西地域特色与赛后场馆的开发现状;在精神遗产方面,支队从政府、企业、居民三个视角出发,调研了全民健身热潮在西安的发展现状与成果收效。
在调研中发现,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健身的热情日益高涨,国家也更多地重视民众的身体健康,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全民健身的计划、发展战略、条例等,旨在满足人民的健身需求、促进全民健身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同时,体育运动不仅是国家文化、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也对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吸引有着重要作用。全运会作为全国范围的重要赛事,不仅能够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也能在居民之间传播健康的生活模式,加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西安市在全民健身战略指引下,以全运会的承办为契机,坚定以人为本、品质至上、国家标准、西安特色的文化标签,深切地推动了全民健身的发展。
同时,该实践团队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1、引入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体育经纪公司和管理公司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能够根据场馆的资产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市场定位,合理引进适合群众需求的体育健身项目。
2、打造综合性活动中心:以西安“幸福林带”为例,集合运动、商业、生态三大理念,构建了综合性活动中心,将运动健身的社会效益、商业消费的经济效益、公园绿植的生态效益互补融合。从运动场馆及设施这一视角单一来看,经济效益仍旧不足。但是从融合后的完整生态来看,整体生态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得到提升,形成了有机结合。
3、“以教养体,体教结合”:江宁尝试“以教养体、体教结合”,以实现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的市场化整合。江宁体育中心是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其所在的江宁大学城体育场馆设施 相当匮乏,各学校均只有简单的基本体育教学设施,不能开展运动会、校庆集会、展览等大型活动。高校产业集团计划 开辟体教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
4、为职业体育赛事及俱乐部发展提供平台:慕尼黑奥运会以来的经验表明,将奥运场馆的运营与职业体育赛事相结合是奥运会场馆成功运营的基本规律。可以考虑将赛事场馆与职业体育俱乐部合作,在提供优质训练场地与设施的同时借助俱乐部的影响力以及所承办赛事的门票及周边提升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而且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国家对体育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下,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能够很好的解决如今存在的问题,企业会推动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居民会更加热爱体育运动,更好的弘扬全运精神,促进全民运动。”在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体会心得时,该团队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