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黄河入陕第一湾(资料照片)。 省水利厅提供
大河奔流满目新。
榆林市府谷县尧峁村,有着著名的黄河入陕第一湾。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90度的大弯,河曲水急,犹如神龙摆尾。
“小时候,从黄河里舀碗水,半碗是水,半碗是沙。现在,感觉黄河像一根‘飘’在峡谷中间的绿飘带,越来越清了。”8月2日,来自渭南市的游客告诉记者,“沿着黄河一路北上,昔日的荒坡披上了绿装,连绵的荒沙得到了治理,流失的泥沙得到了固定……”
并不只是感觉,数据也证明,黄河变清了。
黄河之“黄”,实为泥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亿吨。经过多年治理,陕西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已从多年前的8.3亿吨减少到如今的2.68亿吨。
直接治理
以坝拦沙变良田
利用淤地坝调水调沙,疏通黄河经脉,是减少泥沙,让黄河水变清的有效手段。
站在延安市延川县马家湾大型淤地坝顶,可以看到坝地里种植着大片玉米,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则是退耕之后的生态林。延川县水土保持队队长冯占斌告诉记者,该坝已经拦截泥沙650万立方米,可减少黄河下游清淤费约6500万元。在可耕种的830亩坝地里,亩产玉米800公斤,年种植收入可达200万元。
“从前,每当暴雨来临,山洪席卷泥沙而来,经过沟底一路冲入黄河。如今有了淤地坝的阻挡,水道变宽,水流变缓,水沙分离。清水经溢洪道流走,本会冲入河流的泥沙则逐渐沉积,在沟底‘变’成肥沃的良田。”冯占斌说。
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在长期治理水土流失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不仅从源头上封堵了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还增加了农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因此,淤地坝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粮囤子”“钱袋子”。一座座淤地坝的建设,大大减少了汇入黄河的泥沙量。根据无定河流域淤地坝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单位坝地面积的拦沙量约为每公顷5.5万立方米。
目前,陕西省建有淤地坝3.4万座,占全国淤地坝数量的一半以上,共拦泥沙58亿吨,淤成坝地86万亩,促进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保护耕地60万亩。
源头治理
造林护林固泥沙
黄河泥沙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这里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水土大量流失,进入黄河。要实现黄河彻底变清,除了用水冲沙、用坝拦沙,最根本的,还是要植树造林,将泥沙牢牢“固定”在黄土高坡上。
4月7日6时,延安市宜川县丽红专业造林队队长王小红背着树苗,利用绳索攀爬到黄河边的悬崖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植树。山势陡峭留不住土,就用砌垒石坑的办法;石质山地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就回填客土;天旱没水,就引水浇灌;风力大,就深栽深埋;兔害严重,就栽大苗……
18年里,王小红和他的造林队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完成了造林百万棵的奇迹。
这些悬崖峭壁的下面,就是黄河。一排排绿树,承担着涵养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职责。
“2021年春天,我和队友们完成了在黄河岸边种植62845棵侧柏的任务。这些侧柏被种在这850亩山地上,成为了保护黄河的幸福林。”王小红抚摸着自己亲手种下的侧柏,感慨良多。
有人告诉王小红,这62845棵侧柏是全国网友通过“手机种树”种下的。从去年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开始,全国网友在蚂蚁森林里通过绿色出行、减纸减塑等低碳行为积累绿色能量。这些点滴汇聚起来的绿色能量,换成了62845棵侧柏,由王小红和他的队员们在黄河岸边亲手种下。
王小红不太懂什么叫“手机种树”,但有这么多人关心种树这件事情,依然让他十分激动。“这两年,壶口瀑布一年比一年清澈,这离不开我们,更离不开全国网友的关心。”王小红说。
有了网友的加入,王小红和队友不再孤单,绿色“染”满了黄土高原的角角落落。延安曾经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8.07%,年入黄泥沙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88%。
长久治理
黄土变“真金”
植树造林构筑起的绿色长城,有效锁住流向黄河的泥沙。但想要实现长久治理,还需要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陕西在实行退耕还林的同时,在黄河沿岸积极打造以山地苹果和红枣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林基地,突破长周期、高投入、低效益的发展瓶颈,打造了生态治理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提升的典范,让泥沙“固定”下来,也让周边的群众富起来。
6月2日,记者走进泥河沟千年古枣园,一棵棵枣树,枝干粗壮,枝条繁盛,或舒展或盘曲,姿态各异。
泥河沟村老一辈人说,只有听到黄河涛声的枣才是最好的枣。“丰富的光热资源和黄河水的滋养,让佳县的红枣声名远播。农民一亩地能收入2万元左右。”佳县太阳升红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冠军说,“因为质量高,红枣销路广,2021年全年,光是出口订单就超过了100吨。”
这些枣树不仅是当地村民致富的“法宝”,更是保持水土的“能手”。
“枣树枝叶拦截了雨水,加上各种集水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枣树的根伸展能力很强,匍匐根系较多,侧根发达,固持表层土壤的能力非常强。同时,古枣园中的枣树树龄较长,具有良好的土壤持水能力和防风效果。”佳县古枣园系统保护办公室首席专家高峰说。一望无际的枣树林牢牢护住了这一方水土。肥沃、背风的黄河滩地,产出了最甜的泥河沟红枣。
“目前,佳县枣林面积已达82万亩,其中盛果面积达53万亩,有机红枣基地30万亩。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观,经济效益日益凸显。”佳县林业局局长张志平说。
榆林红枣产区涉及9个县区、100个乡镇、2470个行政村,枣农人口约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8%。从清涧至府谷的黄河沿岸,形成了一条南北长347.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红枣林带,既护住一方水土,也富了一方乡亲。(陕西日报记者 申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