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忽大年所在的剿匪部队一七〇师即将从驻地贵州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作为师政委的他却被中央紧急抽调到西安,又转战北京,参加一批苏联老大哥援建的军工大项目培训。从此他脱下军装,获得了“八号工程总指挥”的头衔。这时的忽大年,刚刚三十出头。此后,忽大年与当初的五百多号、后来的八千多号军工人,在陕西长安的秦岭脚下、浐河之畔那连绵七公里的工地上,开启了这一绝密国防工程的三年筹建、数十年生产。
由阿莹创作、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长安》,把新中国军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变迁书写得细腻逼真,把一代勇于献身国防工业的群体描写得栩栩如生,把一段热血沸腾的奋斗岁月编织得动人心魄。作品极具现实意义和地域、行业特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此,阿莹几乎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工业题材小说,在反复思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创作路子。小说极具烟火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整部作品富有鲜活而丰满的情感,充分体现了艺术性和真实性。
这样的“长安”,既是历史、地理,更是期望与祝福、使命和承担。昔日长安是华夏民族十三朝古都,历史的辉煌在此不必言说。而阿莹笔下的“长安”,承载着中国军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重任,因航空、航天、航海研制创造出多领域的中国第一,从而成为新中国重工业的“创业史”,事关国家命运的长治久安。
《长安》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联,不回避历史,体现出时代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该书以文学的细腻反映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与复杂性,成功地塑造了忽大年、黑妞、忽小月等典型人物形象。个人命运的兴废、起伏,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历史交汇,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们将个人奉献铸在事业发展的脉络之中,自己却隐身于时代洪流,谱写出壮美的时代凯歌。那些军工人遭遇的艰辛与磨难、无奈与屈辱(忽大年被降职、下放劳动,是未戴帽子的右派),以及人生的喜悦和真情回报,让人在阅读中涌动着沁入肺腑、荡气回肠的感动。
在《长安》的结尾部分,我们看到:忽大年以长安机械厂厂长的身份,怀着接受上级调研组审查的忐忑之心,爬上高高的山头,在新一代火箭弹测试的新建靶场,观察火箭弹的测试。当测试以九发九中完满成功,全厂沸腾了,他激动地马上让人起草电文,向北京报喜。由此可见,军工人无论个人命运如何,都是精忠报国的硬汉子!
《长安》是陕西作家阿莹集聚20多年军工厂生活体验、管理经验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近50万字的篇幅,讲述了筹建共和国第一代军工企业的历程,表现了第一代军工人用热血和生命投身军工事业发展的历程,书写了中国社会主义重工业的“创业史”。小说的写作起点是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一直写到1977年末。作者从2017年春开笔,十六次修改,2021年4月定稿,耗时五个年头。
据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介绍:这部著作于2021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好评和读者的普遍关注;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六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作家出版社2021年度好书榜。
阅读《长安》,使人深切感到:哪有岁月静好,只因有那么多的奉献者在为我们遮风挡雨!阅读《长安》,让我们因安宁康泰的生活环境而致敬忠诚担当的军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