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老店 老剃头匠

发布时间:   作者:廖霖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图  廖霖


夏日清晨的阳光照在岚皋县城老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街道两边林立的民居高楼,昭示着县城的热闹和繁华。与老街相连的书院巷,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巷里还留有一家至今还在“做生活”的老手艺老作坊,已经66岁的剃头匠苏业军,正在为仰躺在椅子上的顾客刮脸,外界的吵闹声、吆喝声仿佛都被隔绝在小屋之外。


IMG_0326.jpg


理发店铺没有招牌,丝毫看不出这是家理发店。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屋子,店内摆放一把很有年代感的理发椅,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台上摆放着理发工具都透着上个世纪的风格……在这里时光仿佛静止在那个年代,你可以很轻易地感觉到每一个角落里散发出来的怀旧气息。

苏业军是岚皋县城人,为了养家糊口,从1972年起跟着师傅学习理发。50个年头过去了,从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现在满头霜雪的老头。

“苏师傅,还有几个人?我等到起的哟!”来理发店理发的人,以老人居多。他们大都是住在这里的老邻居,有的老人虽然已经搬走多年,但还是会专程来这里理发。

“来个平头!短点的哈!管的时间久一点!”已退休的陈大爷是苏师傅的老主顾,陈大爷告诉笔者,“我比苏师傅大不了几岁,他不仅技术好,态度也好,我宁肯在这儿等几个小时都要等在这儿理发。” 对苏师傅的理发技术,陈大爷满是称赞,“四五十年了都在他这剪头发,价格不贵、手艺也不错。”

苏师傅回忆说,最早县城只有他这一家理发店,剪头发收费很便宜,从开始的1角、2角,慢慢到后面的1元、2元每人,一直涨到今天的15元。那时也不讲究个什么款式,剪短就行,不要求技术。过去剃头师傅必备十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梳)补、接(骨)、舒(筋),现在懂的人不多了,也就没那么讲究了。从前剃头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如果遇到哪家孩子满月,要剃胎头,那场面就更热闹了。

修面也是一个细活。苏师傅为我刮脸。我仰躺在那个“古董级”的理发椅上。苏师傅先用开水把毛巾泡热,拧去一部分水,把毛巾盖在我的脸上,然后用一个圆圆的柔柔的毛刷湿透蘸取肥皂,揭开我脸上的毛巾,涂在脸上,脸上就有了些许泡沫。我闭着眼睛任凭他“修理”。只觉刀尖在面部轻轻刮过,动作轻柔得仿佛抚摸一般,绷紧的肌肉渐渐松弛。他犹如耍弄魔术棒般轻舞着剃刀,在眉毛,在鼻毛,在眼睑,蜻蜓点水般起起落落。苏师傅用剃刀顺着脸部表面轮廓自上而下地刮,特别轻柔,刮到胡子拉碴处,就要把剃刀在帆布上下“噌噌”磨几下,来回反复,直到刮完,我摸摸光滑的脸颊,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刮脸讲究的就是有去有回,要把脸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刮到,包括耳毛、耳朵后边,这些平时容易忽视的地方一样都不能少。”苏师傅说,刮脸必须全神贯注,即使这样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这个技术活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细心。”剪完头发,苏师傅解开围裙,给我脖子扑了一层粉,用海绵给我认真清理头发。

 一把梳子、一面镜子、一把剃头刀,残存着光阴的痕迹,记录着老手艺人的故事。如今,岚皋县城街上的理发店越来越高档,面对花样繁多的“美发沙龙”“网红店”,我更愿意享受苏师傅这种质朴简单的服务,因为那是小时候理发的味道。

“从16岁开始剪头发,到现在已经当了50年的剃头匠!如今年龄大了,我也不在乎生意做得怎么样,只要我的老顾客们还需要我,那我就会一直给他们剃,剃到我干不动为止。”


编辑:金苗           责编:王越美           终审:吴汉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