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积岐
收到乡党赵智宝兄的纪实文学《西岐戏苑》,迫不及待地打开拜读。
《西岐戏苑》是我的故乡岐山的一部戏曲史、艺术史、文化史。作者用翔实的事实、淳朴的笔法、滿腔的热情、谦恭的态度,以及对戏曲艺术十分热爱的本真记录了自民国以来岐山戏曲艺术的发展壮大,跌宕起伏的脉络。民国时期的秦腔班社,新中国成立后的业余剧团,文革时期的文艺宣传队,改革开放后的自乐班,这些秦腔演出团体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给后世人留下岐山艺术史的轨迹。
作者的笔触伸展到了岐山曲子、岐山木偶这些秦腔的姊妹艺术中。同时,对岐山的戏校,岐山比较有名气的舞台和剧院也纳入了其艺术视野。我尤其喜欢“戏曲名家”这一篇章,岐山的戏曲名家把我带回了童年和青少年那时看戏的日子。我不只是喜爱秦腔,而且,曾经是秦腔演员,文化大革命那时候,作为我们陵头大队文艺宣传队里的骨干,我曾经在岐山县城里的岐山剧院舞台上参加过岐山县文艺会演,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县城演戏。
读着赵智宝兄给岐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付志忠、张凤财、王学琴、杨元丽、贺冠玉、武招弟、丁良生等人写的传记,我眼前即刻浮现出小时候观看过的他们演出的戏剧,不由得想起郭怀智老师给我们陵头文艺宣传队排戏的情景。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我看到,他们对艺术一丝不苟、精艺求精,他们真诚于艺术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智宝兄的戏曲名家小传,真实地记录了人物的成长史、精神史,他很会写人物,用几件事几句话就把人物固定在了纸上,使后世人读起来永远是活的。
岐山人杰地灵,出科学家,出艺术家,出作家。赵智宝是新时期承上启下的岐山作家的佼佼者。他年轻时就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练出了海明威式的简练的笔法,写人纪事,文笔简洁,字词准确,贴切,没有多余之笔。作品结构匀称,叙述有张有弛。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他是下了大功夫的。纪实文学不比虚构作品,作者要进行大量的采访,早出晚归,舟车劳顿,四处奔波,其辛苦只有作者才可体味。这部作品既具有史料性,也具有艺术性。既有研究性,又有珍藏性。《西岐戏苑》的出版,是智宝兄为岐山秦腔发展,为岐山艺术做出的一件不可估量的事。我送上迟到的祝贺! 2022年4月25日
(冯积岐,出生陕西省岐山县农村,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83年发表小说,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当代》《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数十种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0多部,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杂志选载,出版长篇小说《村子》《逃离》等14部。曾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创作组组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