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邓锦龙 通讯员 刘耀春 成宏博) “学科类培训是否违规经营?”“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怎么样?”“消防安全设施到不到位?”……这是近期宝鸡市扶风县教育体育局(简称扶风县教体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持续开展专项督查中的一幕。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扶风县不断加强全县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持续巩固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效,先后采取“五心”管理、“三批”包抓等形式,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和整改“向前走”活动。
齐心治理 实施网格分片制度
为扎实推进国家“双减”工作走深走实,去年以来,扶风县教体局对已经压减注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和转为非营利性的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全面排查,同时先后印发了《扶风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分片包抓工作的通知》《扶风县教育体育局关于重新调整校外培训机构分片包抓工作的通知》,统一为所有工作人员配发了扶风县校外培训机构督查证。督查工作中,扶风县将县城新老区划分为6个网格片区(附图),按照“就近便利”原则,安排县教体局直属6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分别具体包抓1个片区,同时安排城关街道办分6个小组对接包抓任务,其余镇(街)辖区各为1个片区,由各镇(街)教育组负责包抓整治。
用心研读 明确专项治理时间
扶风县把证照齐全的学科类机构、无证无照黑机构,违规开展教育培训的托餐机构,均纳入分片包抓整治范围。在国家“双减”政策出台以后,扶风县反复研读学习相关文件,做到认真吃透文件精神,严格落实政策规定,明确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机构只能在工作日下午放学后至20:30开展学科培训,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官网等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
同心协力 全面夯实包抓责任
一是对证照齐全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培训时间、培训课程、教师资质、疫情防控、安全工作等方面的违规问题全面监督检查,特别是严禁学科类机构在工作日20:30以后、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开展培训,发现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情节严重的由各检查组果断向县教体局提出吊销办学许可申请。二是对包抓的无证无照机构和超范围经营的托餐机构证照不齐、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消防不达标、卫生防疫工作未落实等重点工作开展排查整治,现场指出安全隐患,及时下发停办通知书。三是全面宣传国家“双减”政策,教育广大师生及家长坚决不让孩子在工作日20:30以后、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参与学科类培训。全面登记上述违规时间段和无证无照机构(含超范围经营托餐机构)参与培训学生信息,及时向学校家长宣传劝导让孩子立即停止参与这些非法办学机构,同时联合辖区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等部门依法取缔无证无照培训机构。
精心谋划 强化部门察访力度
按照《扶风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分片包抓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教体局安排各镇(街)、局直义务段学校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在关键时间节点(如“清明”“五一”“国庆”等)坚持督查、及时报告、严肃处理违法违规校外培训行为,重点关注辖区内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托餐机构带辅导及各种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第一批次是由县教体局成教办牵头,安排专人分别于工作日晚上8:30和双休日、节假日深入学科类培训机构明察暗访;第二批次是安排县教体局直属6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对各自分片包抓的学科类机构、黑机构、托餐带培训机构在上述时间段突击检查,各校通过县局互通信息,力争劝退本校学生在无证机构参与培训,以釜底抽薪达到取缔无证办学目的;第三批次是安排各镇(街)教育组成立专班随机对辖区内所有培训机构办学情况全面开展清理整顿。
聚心治理 整合发挥社会力量
县“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县教育工作专班集中对部门分片包抓督查工作进行研究,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聚焦问题、突出重点,不定期开展“回头看”等工作。教体、市场监管、公安、文旅、卫健等部门分别牵头,按照区域划分,组织检查人员对全县所有辖区校外培训机构、托餐机构、黑机构、托管违规培训机构进行抽查督查。各相关部门均能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通力合作,稳步扎实有效推进“双减”工作。检查人员严格履职,每到一处,耐心解读国家“双减”政策,疫情防控制度,指出办学要合法合规,指导举办者按照办学设置标准,申报办学资质;对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消防设施不完善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机构,现场下发停办通知书,要求坚决停止一切培训活动,对顽固不化的无证无照机构坚决依法取缔,确保应关尽关、应停尽停。
一年来,扶风县校外培训机构分片包抓治理工作亮点突出、成效显著,2021年度县教体局在宝鸡市年终考核中获得全市“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同时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经验多次在市级相关会议交流并推广。下一步,扶风县将积极畅通监督举报途径,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校外培训监管,持续加强常态化巡查,形成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和规范经营意识,着力于保护群众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安全规范的校外培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