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守护者》剧照 记者 尚洪涛 摄
话剧《路遥》剧照 记者 尚洪涛 摄
剧场里,聚光灯照亮楷模形象,传统文化被唤醒活力;城市中,老街区变身新舞台,老遗存成为传统技艺新阵地;台前幕后,艺术插上翅膀,原创走向市场;“云端”上下,带着“西安味儿”的舞台文艺作品“飞”向五湖四海,让文化获得感充盈于观众心间。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年来,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在文化体制改革之路上,西安舞台文艺之轮迎风起航,守护文化瑰宝,丰富文化供给,绽放文化价值,为城市文化艺术生活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市民百姓的精神生活涂抹亮色,奏响着西安城市软实力提升新乐章。
改革力 原创力 激活力
本土文化资源焕发新彩
4月28日晚,在西安新城剧场,当西演·西安话剧院话剧《路遥》的剧情推向高潮时,台下抽泣声连成一片,观众们无不被路遥的奋斗精神深深触动,也为他的过早离世而扼腕痛惜。演出结束,掌声雷动,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场。
同一个夜晚,钟楼脚下的易俗大剧院中,西演·西安易俗社创排的大型眉户现代戏《滚烫的年华》在悠扬的板胡声中精彩开演。观众席中,陕西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著名作曲家许德宝看得激动:“百年易俗社演眉户大戏,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让我最为眼前一亮的是,配器上的独具匠心,既不失戏曲音乐的特色,又能有创新且合理。动听!”
“虽然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舞台演出不太稳定,但你也看到了,我们的新剧创排和舞台训练一直没有停歇,只要剧场大门一开,立刻就为市民端上‘文艺大餐’。”易俗大剧院演出大厅外,西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寇雅玲在受访时,将一部“优秀本土好剧”的出炉过程向记者详细道来——打通“用人、资金、创作和发展”四个环节,以改革为契机,走“一团一策,差异发展;一剧一策,精准定位;一场一策,突出特色”的新路子。
“这些年,我们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观察到一个鲜明特点:那些最终捧回大奖的作品,也往往是被观众认可、市场叫好的作品。如今集团旗下每一个院团推出新剧目,都会按照项目制进行核算,有大剧大戏,也有新形态的实验话剧、小剧场演出。从剧目选题立项开始,到剧本创作、剧本围读、正式排练……都有专家团队把关,按照‘策划一批,创作一批,排练一批,演出一批’推进顺序层层筛选。最终与观众见面的剧目,也因此有了‘精品底气’。”寇雅玲说。
“一、二、三、四,注意走位!”4月29日一大早,当记者走进西安演艺集团办公楼,正如寇雅玲所说,十余个排练场中,或传出悠扬乐曲,或响着响亮口令,让人感受到火热的创排氛围。
推开西演·西安三意社的排练厅大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升娟正和同事们忙着《守护者》《山花》等新创剧目的排练,一招一式中,汗水滴落地板,众人仍一丝不苟。“这些年大家干劲儿都特别足。”杨升娟笑着向记者说,“专业的后勤、运营团队,让演员演起戏来没有后顾之忧,也把更多精力用在了修炼内功上——剧好看了,观众爱看,市场欢迎,我们也从以前送票没人看,到现在一年到头演出忙不停。”
记者了解到,我市目前每年创排各类剧目100余部,数量傲人。本土舞台演艺工作者们,在创作、表演、研究、传播上探索创新,复排《黄金婵》《双锦衣》等传统剧目的同时,找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深入挖掘本土资源,用文艺新精品讲好西安故事、陕西故事、中国故事。近年,《麻醉师》《柳青》《长安第二碗》《秦豫情》《二十四个奶奶》等多部我市舞台艺术作品获得文华大奖等国内外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舞剧《门》《传丝公主》、儿童剧《我们是秦俑》等热度出圈,向五湖四海释放着西安城市吸引力。
大舞台 小舞台 云舞台
共同构建大众快乐舞台
属于古城的舞台,为西安人的精神世界提供灵魂休憩之地。其中有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易俗大剧院这样华丽典雅的剧院殿堂,同样有着与市民生活共生共荣,家门口、街区中、市井里的方寸精彩。
5月1日,高新区五星街道南留村的村民们,就迎来了一场丰盛的“家门口的文艺盛宴”。当天,西演·西安话剧院惠民演出小分队来到村口的社区广场,把丰富的惠民演出带到了田间地头。当舞台搭建起来,热热闹闹的音乐响起来,相声、歌舞接连上演,村民杨大爷看得脸上笑开了花,向记者连连夸赞:“这演出好,咱都不用走几步路,直接在家门口就把节目看美了。”
百姓开心,演员们也高兴,用西话演员的话说:“我们给乡亲们送上的是欢声笑语,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心近了,情就更深了。”
打破剧院围墙,将文化大餐送到市民身边,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不管在热度爆棚的“长安十二时辰”,还是在热门新街区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细心的市民都会发现有我市专业院团文艺工作者们带来的街区舞台表演。让艺术引领生活潮流,融入百姓生活,在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艺术节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服务大众的初心。
露天演出、实时参与、观演互动……当艺术走入日常,西安人拥有了更多“入戏”方式,街区和艺术的活力被双层激发了出来。
5月2日傍晚,记者在建国门里的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看到,曾多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的演员们正在表演。虽然没有传统舞台宽敞舞台及闪耀灯光效果,观众也没有固定座位,但演员们带来了“肩上芭蕾”等更适合近景欣赏的挑战人体柔韧度和支撑力的极限节目,引得大家掌声和惊呼不断,以“杂技+”创新形式的沉浸式交互式表演,无声传递着“传统艺术正青春”的核心概念。
疫情的冲击,让舞台不再局限于有限场域。当“在场”与“在线”并存,西安的文艺佳作,除了就在身边的大舞台、小舞台,也正越来越多地依靠“云”舞台,将舞台边界向互联网空间进一步延伸。5月4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些天,西安儿艺艺术工作者们正忙着一件事——紧锣密鼓准备着2022年第七届西安国际儿童戏剧展演。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戏剧展演大大充实了“云戏剧”板块,西安及外埠的优秀儿童戏剧,将在“云端”相会。
当城市故事荣耀于幕布拉开的璀璨灯光下,当城市历史细水长流在演员身影的百转千回间,西安文艺力量加速对自我进行“修炼”提升,让青春与古老携手,让台上与台下连心。这股勃勃生机的力量,也在全新的时代浪潮中,正欲更大作为。 西安晚报记者 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