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习近平
4月25日,航拍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白家湾村一带。 记者 袁景智摄
草长莺飞,绿意盎然。
延川县文安驿镇副镇长张钊来到脱贫村入户调研,想看看大家养殖的肉牛效益如何,是否守住了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白河县卡子镇桂花村村民柯美莲,在家门口的茶园里采摘春茶,每天收入两三百元;蓝田县小寨镇董岭村脱贫群众董广贤,把家里的旧房交给村里发展集体经济,除了打工收入还能领到分红……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陕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当前“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上下坚持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激发。
守牢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虽然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由于底子薄,脱贫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面对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造成的不利影响,我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防返贫、强帮扶,让广大脱贫群众在小康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蒲城县桥陵镇联兴村村民胡晓强曾经有一手电焊的好手艺。前些年,靠着这手艺,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谁知,胡晓强在一次电焊操作过程中,焊接的火花引燃了村民家的烟花。这场意外使胡晓强烧伤了双手和面部,落下了四级伤残。他家不但花光了积蓄,生计也成了问题。
联兴村网格员了解情况后,按照程序将胡晓强家纳入边缘易致贫户,并上报县乡村振兴局,申请“防贫保”。“‘新农合’和‘大病医保’以及‘防贫保’,解决了我大部分治疗费用。好政策让我安了心。”4月18日,胡晓强动情地说。
“你看,这土质多松软,魔芋栽进去,长势肯定好!”“那就好,希望今年你有个好收成!”在岚皋县民主镇德胜村,村民曹大军抓起一把黑色的腐殖土给镇党委书记彭仁银看。这是彭仁银自去年4月上任以来第7次来他家地头。
曹大军今年56岁,全家3口人。原本一家平平安安的,可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4月,曹大军的儿子突发结核性脑膜炎住进了医院。在医生的精心诊疗下,曹大军的儿子不到半年就康复出院,但是他家欠下了一大笔外债。
为了挣钱,2016年,曹大军选择种植市场价格较高的当地野生中药材——七叶一枝花和淫羊藿。“为了扶持我发展中药材产业,镇、村干部没少帮助我。”曹大军说。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曹大军家共发展七叶一枝花20亩、淫羊藿50亩。靠种植中药材,他还清了外债,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魔芋既是蔬菜,也是很好的药材。”曹大军说,德胜村海拔1000米左右,加之树林多,非常适合种植魔芋。
2021年3月,村里决定建设500亩林下魔芋种植园区。曹大军成为全村首个积极响应者,在村里种植了50亩魔芋。
“为了继续扶持我发展魔芋产业,干部对我家的帮扶一直没断线,我继续享受奖补政策。”曹大军说。去年,在魔芋生长的关键期,村干部排起了早晚班,轮换着察看村里各家种植的魔芋是否有病虫害等;魔芋收获的那一个月,村干部同种植户一起防野猪;县上还给曹大军家兑现了每亩200元的魔芋产业奖补资金……
陕西全面对标国家政策体系,制定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及37个省级配套落实文件,形成了强有力的有效衔接政策保障体系。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我省选派驻村工作队8474支、驻村工作人员2.53万名,组织589家省级单位在65个县开展帮扶,10517家定点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23.73亿元,引进资金29.32亿元,实施项目6475个,采购帮销消费帮扶产品12.38亿元。
突出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我省建立镇村组全覆盖的三级网格体系,全省共设置29.1万名基层网格员,对700余万农户实现常态化排查,建立“信息比对”和“问题整改”数据库,累计向30个行业部门反馈风险信息43万余条。
乡村产业越来越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陕西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为了帮助更多的脱贫村选准产业,陕西建立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和群众在致富路上有了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
4月的洛川苹果园,白色的花朵点缀其间,阵阵春风掠过,枝条摇曳多姿。
4月23日一大早,永乡镇堡子头村果农杜民子就在自家果园里转来转去,一边察看果树长势,一边盘算着今年能赚多少钱。
2016年,杜民子建了30亩矮化密植果园。去年,他的果园亩产已经达到4000公斤以上,每亩地收入将近3万元。“矮化密植果园要达到最大效益,水肥一定要跟上。今年我准备重新铺设滴灌设施,争取果园的收入能上一个台阶。”说起今年的收益,杜民子信心满满。
“洛川县把苹果产业作为带农、强农、富农的支柱产业来抓,目前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53万亩;人均种植面积3.3亩,居全国第一。全县20多万人镶嵌在苹果产业链上,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实现了致富增收。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万元。”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屈军涛说。
4月16日,在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女工们正在用传统木制织布机一梭一梭地精心编织土织布。经过裁剪、缝纫、包装等工序后,这些手工土织布将被制成精美的床上用品,发往全国各地。
“所有的产品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要让顾客感受到我们蒲城县土织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女叮咛工人。
张玉女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女,自幼就喜欢纺线、织布。2008年,张玉女成立了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将合作社设在荆姚镇许家庄村。合作社采取到厂上班和领取材料回家加工相结合的办法,让村里的妇女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钱。
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已从最初的6名社员,发展到目前的近300人。除线下销售外,合作社还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实现年销售额2600万元。
陕西着力做大做强“3+X”农业特色产业,苹果、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樱桃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葡萄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据统计,全球每7个苹果、每4个猕猴桃,就有1个来自陕西。
不断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陕西通过“龙头企业+园区+农户”等多种方式,把小农户嵌入产业链条。2021年,陕西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带动19.89万脱贫户,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陕西持续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零消薄”行动,1.86万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82个县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整县清零。陕西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101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成15838宗农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集体资源交易,成交额27.2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只是发展产业,还涉及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陕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在礼泉县昭陵镇肖东村,许多农户的院墙上都有一幅宣传画:“农村问题”是一把锁,锁鼻上挂着六把金钥匙,分别代表“四议两公开”的每一道步骤。“六把钥匙开一把锁”,已成为村里议事办事的“铁章程”。
“现在村里都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但凡有项目资金支出或重大事情,村民都要参与决策。”肖东村村民袁西锋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架起了肖东村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现在的肖东村,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房屋焕然一新。谁能想到,5年前的肖东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当时村里问题很多,新农村规划箭在弦上,群众却对拆迁有不小的抵触情绪。“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各方达成了共识。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听民声、集民智、聚民力,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让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
我省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92%以上的农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不断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
绿意盎然的村庄、整洁的院墙、干净的厕所、农舍门前张贴的漂亮的装饰画……眉县横渠镇豆家堡村,呈现一派恬静祥和的景象。
这得益于我省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豆家堡村累计投资130多万元,建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垃圾集中转运站、理发室、公共浴室、老年人洗衣房等,让村民真正享受到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服务。
豆家堡村村民王鹏感慨地说:“村上道路的绿化、污水管网的修建、最美庭院的打造,以及这两年推行的厕改,让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了。”
豆家堡村是我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陕西把村庄清洁行动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长期性、常态化工程推动,聚焦长效清洁管护机制建立,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自然村占比达84.95%。
强弱项、补短板,针对“三农”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陕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三秦大地徐徐展开。
小康梦圆不是终点,接续奋斗未有穷期。
在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陕西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满怀豪情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记者 吴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