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方形小红柜、绘着经典虎啸松月图的绿底立柜……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武镇高崖窑村张继芳家里的物件年代感十足,但张继芳老人胸前佩戴的智能呼救器却是个例外。
“这个是智慧养老体系的神经末梢。”高崖窑村第一书记袁帅说,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探索的以智能化服务村级综治中心为牵引的智慧服务体系,实现了信息收集、宣传教育、风险防范、矛盾化解、指挥调度、心理疏导六大功能,给留守老人提供了安心守护。
陕西省榆林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钟毓睿入户调研横山区老人对智能呼救器的使用情况。刘红涛摄
搭平台:智能数据联通寻常百姓家
“全村户籍人口2635人,常住人口436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294 人;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17%,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67%。”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高崖窑村严重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
高崖窑村地处武镇政府东南3公里处的黄土丘陵沟壑,属武镇的“城郊村”,辖5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面对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入户路窄坡多的实际,怎样实时掌握留守老人的健康状态,如何缓解他们的内心孤寂及购物、购药不便等难题,成为高崖窑村第一书记袁帅和驻村干部们的一块“心病”。
为消除这块“心病”,高崖窑村驻村工作队深入调查摸底,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结合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集平台管理、智能互联、终端呼叫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记步3998、心率68、血压140/100……”在高崖窑村综治中心的大屏幕前,只要轻轻点击几下鼠标,相应老人的多项健康指标便跃然眼前。现在,袁帅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村里老人的健康状况和位置信息。
高崖窑村综治中心是如何获取到留守老人的实时健康数据的呢?事实上,在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高崖窑村同步打造了“一中心”“三平台”,即一个榆林市目前唯一符合村级模式发展的高崖窑村综治中心和“数字乡村”监控、网格化智能管理、智慧养老三个平台。依托“一中心”“三平台”,高崖窑村为70岁以上老人佩戴孝心手环或智能呼救器;在主要交通路口、安全隐患地段等地安装了摄像头;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延伸综治中心工作触角,提升了村里的排查、发现、预警处置和服务能力。
“为降低老人开销,孝心手环和智能呼救器全部由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出资购买,每套200—300元。”袁帅介绍,“老人子女只需给自己的手机卡办一张副卡并装入老人随身佩戴的手环或呼救器内,就可以与养老平台和家人的手机实现信息共享。”
建网络:网格员架起助老“连心桥”
做好助老服务,实时掌握留守老人的位置和健康信息只是第一步。发现老人健康指标异常怎么办?接到紧急呼救如何响应?老人提出诉求后谁去服务?
为解决这些问题,高崖窑村综治中心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从5个自然村各选出一位对村情熟悉、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村民担任网格员。村综治中心要求,网格员需每日在自然村签到(特殊情况请假除外),每日在村内巡逻、走访,并上报当日自然村内的基本情况,经常到留守老人家里嘘寒问暖、了解诉求。
“网格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有呼必应。对于村里的突发情况,自己能处理的,随时处理;自己处理不了的,要及时上报。”袁帅介绍,留守老人佩戴的智能呼救器最大的红色按钮就是联通网格员的,另外两个小按钮可以分别呼叫村医和家人。现在,村里的老人已经习惯了“遇事先按红色钮”。网格员除日常走访外,还承担着帮助留守老人买菜、买药,联系医生、子女、干部,紧急送医等任务。
“学会了,用着很方便!”79岁的张继芳说,自从网格员教会她使用智能呼救器后,她看着上面的红色按钮就觉得心里很踏实,像是身边多了一个亲人。
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好敬老助老服务,统筹解决治安、环境卫生、“三留守人员”(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心理疏导问题,高崖窑村总结出了具有自己村庄特色的“三化”治理模式。
网格一体化。指导网格员全面采集上传社会基础信息、排查调解矛盾纠纷、动态反映社会治安;重点关注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三留守”人员等,提高对社会治安隐患和安全事故的排查防范处置能力。
手段信息化。村综治中心采取信息采集终端、网格管理APP、建立即时通信工作群,对各类基础信息实时采集、动态录入,做到数据全、信息准、底数清、情况明,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机制高效化。为确保综治中心与相关单位形成合力,高崖窑村建立统筹协调、议事协商、矛盾风险研判、预警、处置等机制,让实体化运行得到全部体现。
“这都是一些探索。”袁帅说,“我们的目标是以村综治中心为抓手,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形成党组织全覆盖、党员全过程参与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写情怀:“儿女不在家,我们就是儿女”
“儿女不在家,我们就是儿女”。这是记者在榆林市横山区采访期间,从各级干部和网格员口中听到频次最高的一句话。语言虽然简短、朴实,但却渗透了浓浓的孝老、敬老、助老之情。
“好干部、好娃娃,几天不见真是想得慌!”当高崖窑村的一名驻村干部第一次听到张奶奶拉着他的手说这句话时,忍不住流泪了。这泪水夹杂着激动和感动,也有一丝自责。他觉得,受基础条件和工作队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对老人的关注、帮助还做得不够好。但是,在留守老人心中,已经把驻村干部当作了亲人。老人们说,驻村干部每一次到家里都会和他们聊很久,近在眼前的吃饭、洗衣需求,远处子女的情况,小到邻居的家长里短,大到国家的政策、时事等都是他们说不完的话题。
为探索农村养老路子,高崖窑村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户,与他们面对面、实打实交谈,并与外出务工人员利用电话沟通,认真梳理群众的急难愁盼。经过深入的调查摸底,他们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针对高崖窑村的自然特征、区域特征、人口特征三方面因素,制定逐村逐户落实差异化、个性化、接地气、可操作的帮扶措施,探索出了借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契机,打造智慧养老体系的途径。
浓浓的助老情怀,铺展在网格员的脚下。“3月7日,1.3万多步;3月8日,9800多步;3月9日,1.1万多步。”在这个农闲时节,高崖窑村网格员高旺雄每天的运动数据都在1万步左右。这些数据里,有他前往重点老人家中看望的一次次爬坡上圪梁梁,有他帮着老人买菜、买药的来回奔波。对此,高旺雄说:“都是顺手的事。在村里的这些人中,我算年轻一点的,多跑跑腿是应该的。”
网格员是联结线上平台和线下诉求的纽带,在高崖窑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横山区乡村振兴局相关干部表示,这些有爱心、有情怀的网格员是农村做好养老服务的关键因素。下一步,县里将继续加大孝善文化宣化力度,引导农村组建一批老年志愿服务队,倡议村内常住人口中相对年轻的人员服务高龄老人,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家庭设备维修、聊天谈心、指导操作智能手机等多方位的贴心服务。
浓浓的助老情怀,浓缩在乡镇干部案头和一个个清晰的底数里。在横山区武镇党委书记刘克国的办公桌上,一份关于全镇各行政村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表非常详细,每村户籍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常住人口中60—70岁、70岁以上人数,脱贫户、易返贫致贫户中60—70岁、70岁以上人数等数据全部统计在册。刘克国说,这份表格之前他每天都会看一遍。现在,这些数据早都印在脑子里了。但是他还是坚持把这份表格放在桌上的显眼位置,时刻提醒自己把留守老人的事情放在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榆林市横山区各级相关干部书写在黄土高原上的浓浓助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