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民生】文化为民守初心 文化惠民落实处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d354f88f-361d-475d-8c17-161789c760a3.jpg.1

文化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让三秦百姓尽享丰硕文化成果。文化如何为民惠民?怎样更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我省代表委员纷纷提出建议——

让戏曲文化浸润校园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传承着民族文化基因,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认同,体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戏曲演员的生动展示,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戏曲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梅提交了《“双减”背景下探索中小学戏曲艺术素养培育新路径的建议》。李梅建议,制定普通中小学戏曲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培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组织文化、戏曲、教育等方面相关专家加强戏曲社团的校本课程,根据各地域文化背景、学生兴趣特点以及师资力量加强地方课程建设,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实现艺术素养、人文素质的提升,发现并储备戏曲后辈人才。

同时,应该加强“校团”合作,学校以“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一批京剧或地方戏曲优秀人才和院团,有效开展戏曲课后服务活动。此外,各地各校可以积极“走出去”,组织学生就近分期分批到戏曲院团、戏曲博物馆,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教育实践活动,了解戏曲艺术生产的真实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 实现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AR/VR/M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博物馆逐渐向具有完整智能生态系统的智慧博物馆方向发展。相比于传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运用网络化、系统化、数字化手段和载体,在管理方式、公共服务、展览体验、藏品保护、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全面智慧提升,这也成为当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认为,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数字资源采集,提升馆藏文物保护能力,丰富数字文化内容供给,发挥博物馆展陈、教育等服务功能,提高博物馆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护与永续传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吕建中建议,研究制定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条例,明确智慧博物馆的定义、类别、建设要求等事项,为各地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制定智慧博物馆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加强博物馆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建立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从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数据库管理、数据共享权限、数据版权、安保人员培训、公众隐私等方面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

艺术为乡村振兴赋能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乡村,应通过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非遗文化,不断地把各类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推动我国乡村事业发展繁荣的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撑,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王勇超建议,制定乡村文化艺术发展实施细则,制定国家层面的乡村民间文化艺术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政策上给予乡村文化建设支持和保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组织宣传文化系统全面发力,把乡村文化建设和活动的组织实施纳入基层党政组织工作的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文联民间艺术的基层组织。

同时,进一步加快民间文化艺术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步伐,展示乡村文化特色;将乡村文化人才和传承人扶持关照纳入党委和政府宣传、人事工作范畴,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和支持乡村文化发展,关心民间文化人才生活。

王勇超还建议,加大乡村文化发展保障和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社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培育扶持打造一批乡村民间文艺社团、创作团队,健全其服务功能。深入挖掘乡规民约、家风家训、家谱宗祠等蕴含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风化俗中的积极作用。(记者 王帅 屈荔鹏)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