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臭氧污染 陕西全力以赴

发布时间:   作者:乔佳妮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乔佳妮

随着夏日的到来,影响我省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由此前的PM2.5转变成了臭氧。记者从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上查询到,刚刚过去的6月,西安市因臭氧污染就损失了20个优良天,其中还有4天是中度污染。

前不久,国务院最新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以下简称《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被正式纳入主战场。《计划》提到要加大这些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力度,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深化工业污染治理,积极调整运输结构等,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面对当前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我们该如何防治臭氧污染?臭氧污染又与哪些因素有关?7月6日,在由省环保厅组织的臭氧污染防治专题论坛上,刚刚受聘为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的多名环保专家共同为我省的臭氧污染防治建言献策。

超标 去年全省损失61个优良天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因臭氧超标损失的优良天数达61天。其中,关中地区臭氧浓度较2015年、2016年分别上升23.5%、6.2%,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占32.0%,仅次于PM2.5所占的39.5%的比例。

分区域看,关中臭氧污染浓度水平最高,8市(区)仅宝鸡达标,中东部是污染最重区域;陕北次之,延安达标,榆林超标;陕南全部达标。13市(区)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达到113天,因臭氧造成的污染天数为42天,仅次于PM2.5。榆林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达到157天。咸阳因臭氧形成的污染天数最多,达到72天。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在论坛发言时表示,我国当前臭氧污染严重的区域有汾渭平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山东省。去年京津冀臭氧平均浓度最高,其次是汾渭平原。区域地面臭氧污染呈现出逐年加剧的态势,制约了优良天数进一步提升。

“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在三大区域及部分中心城市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仅次于PM2.5,在其他城市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仅次于PM2.5和PM10,相对于其他5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的趋势,臭氧浓度处于快速上升通道,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吴舜泽说。

监测 臭氧污染源主要有5大类

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具有强氧化性,普通人很难察觉到臭氧污染。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人的眼睛、呼吸系统等,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不过吴舜泽认为,我国臭氧污染严重地区的臭氧浓度与美国南海岸等同类地区现阶段的水平基本持平,并远低于其历史上臭氧污染高峰期水平。臭氧污染仍然是局地性、季节性问题,只要采取积极、有力的举措,臭氧污染是可防可控的。

要治理臭氧,就要先弄清楚臭氧从何而来?

省环保厅副厅长郝彦伟表示,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是产生臭氧的前体物,我省的臭氧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偏“重”的产业结构和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导致我省关中地区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的3.6倍。二是臭氧前体物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排放源多样化。我省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约59万吨、66万吨。伴随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我省还将面临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快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激增等问题,餐饮油烟、建筑装修、服装干洗等生活源排放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此前对我省秋冬季关中5市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源解析,我省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有5类,主要污染源有化工石化、溶剂挥发、燃煤、机动车尾气及生物质燃烧。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污染物组成和来源略有不同。

治理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控制臭氧污染,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协同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这方面,我省先行实施。早在2015年,我省就实施了全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第一轮综合整治,去年省政府印发的铁腕治霾“1+9”行动方案中就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行动方案。

今年5月,我省出台的《陕西省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和《陕西省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我省将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整治城市面源污染、大力提升固定源监管水平、强化重点时段污染防控、坚持全民共治6个方面,全方位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全面完成29项重点工作任务,打赢蓝天保卫战。

特别是我省的《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今年将开展对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首次执行企业夏季限产和错峰生产;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老旧车淘汰等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下一步全省还将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强化面源管控,推进油品储运销环节油气回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氮氧化物排放企业、汽修企业等专项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积极防治臭氧污染。”郝彦伟介绍,我省还将在关中5市开展由国家和地方科研人员组成的“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加强臭氧形成机理、源解析和污染迁移规律的研究,为我省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