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收藏达人周建华:争做新时代雷锋文化传承人

发布时间:   作者:邓锦龙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邓锦龙)在宝鸡,有一位以雷锋事迹为人生指南,弘扬雷锋精神,传承雷锋文化的收藏爱好者,帮助人们唤醒雷锋记忆的普通人,他就是中国移动宝鸡分公司员工周建华,也是宝鸡上善公益联合会的一名志愿者。

WechatIMG13.jpeg

3月4日,当记者走进正在宝鸡西建党建学院举办的“传承雷锋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主题藏品展现场时,浏览着周建华收藏的与雷锋有关的500多件报刊、图书、宣传画、书签、门券、站台票、邮品、火花、电话卡、录音录像带、扑克、奖状、文化生活用品等藏品时,顿感大开眼界......

WechatIMG16.jpeg

让雷锋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今年是雷锋离开我们60周年纪念日,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从未停歇,雷锋精神成为新中国社会风尚的一个标志。

1965年出生的周建华,可以说是在这种“向雷锋同志学习”氛围中成长的,出生于书香门第,耳濡目染,时代赋予了他一个与众不同的喜好——收集与雷锋有关的物品。 他说“母亲的教诲,红色精神的熏陶,我从小就当雷锋是榜样,一听到‘雷锋’两个字,我就热血沸腾。”

周建华1992年开始收集关于雷锋的报刊和物品,后来,就连一些印有雷锋头像和题词的物品他也不放过,统统搜罗回家,这种红色精神深爱进了他的骨子里。

WechatIMG11.png

多年来,周建华就是最好的讲解员,从雷锋的故事,到各大报刊对雷锋精神的报道,再到每件物品到手的经历,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1963年出版的5-6期《中国青年》合刊,它是全国首家刊发毛泽东向雷锋题词的杂志,也是首家全面报道和介绍雷锋事迹的媒体。这是周建华收集的第一本关于雷锋的刊物,也是最珍贵的一本。说起这珍贵的藏品,周建华滔滔不绝。

这些年,周建华一下班就钻进自己的小宝库,不知厌倦的一遍遍地翻看、阅读这些充满着正能量的刊物,随意拿起一本书、一张报,都能讲出上面刊登的内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报刊上经常刊登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题词,雷锋精神响彻全国,对当时社会和人民影响非常大。”周建华说,像他收藏的1963年3月5日出版的刊登有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1963年出版的贺敬之创作的《雷锋之歌》、 1963年出版的安波的叙事歌《雷锋颂》、 1964年出版的话剧剧本《雷锋》单行本和多本杂志的“学习雷锋精神”专刊、专辑等,都极具时代价值。 

WechatIMG17.jpeg

千件藏品记录雷锋精神 

根据周建华的粗略统计,关于刊登雷锋的各类藏品大概有3000多件,仅刊登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报纸就有200多份。 

这些收藏品“有的从旧书店买来的,有的从网上淘来的,还有的就是和藏友们交换来的。走到哪里就挖掘到哪里。”

周建华这样形容自己的收藏行为。每到一处他都要寻找旧书店,像挖宝一样,在其中寻找关于雷锋的刊物。若藏友手中有,他更是不惜高价买下。1994年为了购买一份1963年3月刊登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陕西日报》,花20元购买了一大堆报纸,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100多元;他曾经用20份珍贵的创刊号从报友手中换来一张1968年3月5日的《辽宁日报》;也曾花300多元在网上买下一个印有毛泽东题词的热水瓶……

30年来,周建华在收藏上花费少说也有数万元,而这期间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无法计算。为将这些“宝贝”保管好,他特意为每张报纸“套”上塑封袋,还专门在家中订做了铁皮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整体搬出晾一晾。 

WechatIMG14.jpeg

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学雷锋

周建华知道,想要让家人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的收藏,光靠说是不够的。最能打动他们的,一定是他们通过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藏品看到的和学到的东西。果不其然,在这些藏品的熏陶下,妻子和孩子不仅不再排斥这些“雷锋藏品”,反而因这些精神财富的影响而成为了介入公益事业、助人为乐的热心人。

这些年复一年递增的藏品,让孩子在成长、学习的道路中,也深受雷锋藏品和雷锋精神的影响,这对他们学习、工作的进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周建华对雷锋藏品的追求与痴情不仅影响了家人,生活在他周围的亲朋好友也都非常了解这一点。妻子说“只要有出差或者旅游机会,不仅仅我,他甚至会因亲朋好友为自己带回来一件件有关雷锋藏品或信息而备受鼓舞”。

WechatIMG12.jpeg

举办展览传播雷锋精神

近30年来,周建华一有机会就会带着自己的宝贝做展览,向大家讲述雷锋的故事,传承雷锋文化,这是他工作之余最爱做的事情。

 2016年3月和2017年3月在宝鸡移动公司举办“走近雷锋”文献资料收藏展、“雷锋精神永恒”藏品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媒体的关注。

2017年至2019年携带雷锋藏品在内蒙古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湖北武汉、山东烟台、辽宁抚顺参加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主题收藏联合展览,周建华作为全省及全国通信行业唯一受邀者携带百余件雷锋文化珍藏品参加展览,受到了参观者的极大关注和称赞。

2018年10月,周建华还应邀参加了在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举办的“全国雷锋主题展馆研学会议”。会议期间,周建华和代表们怀着对雷锋的崇敬心情,向雷锋墓敬献花圈,并一路踏访、一路体味抚顺的雷锋文化景观,重点参观了当年雷锋存款的储蓄所、雷锋捐款的和平区公社以及雷锋做好事的瓢儿屯火车站等地。还前往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进行了军营体验,在雷锋连、雷锋班他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手迹,他还与第26任雷锋班班长张阳合影留念。

而站在雷锋雕像面前,他仿佛还原了自己与“久别”的雷锋不期而遇的情绪以及半个世纪以来,自己能见证着来自全国各地的50 万封饱含深情的来信,亲临雷锋世界的腹地,切身体会到雷锋精神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

展览和会议期间,周建华还见到了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刘静、陈雅娟、张雅琴、展世荣等学雷锋标兵,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使周建华对雷锋精神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应该成为每一个人毕生的追求,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WechatIMG15.jpeg

这些年来,周建华的收藏体验和行为以及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受到舆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最近被宝鸡上善公益联合会评为2021年度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

说起自己的雷锋收藏情结,周建华不无动情地说:建国后涌现的诸多道德楷模中,“雷锋”无疑是得到官方塑造力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雷锋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字,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作文中,说一句“我的名字叫雷锋”都是件令人骄傲的事。这个社会有雷锋精神就有温暖和希望。 

随着雷锋藏品越来越多,周建华感觉临时性的展览已适应不了雷锋文化传播和与学雷锋活动的有机结合。“我希望能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建成雷锋文化展览馆,将这些藏品长期展览,让老年人记着雷锋,让中年人不忘雷锋,让年轻人认识雷锋,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为宝鸡这座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周建华说。

 

编辑:刘芝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