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屑·乡情

发布时间:   作者:吕端伊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中805班 吕端伊


白露之后,虽出着太阳,但东城的空气依旧是冷冽的,风呼呼吹着,割得人脸生疼。忽然在这空气中嗅着了木屑飘出的味儿,带着丝丝的暖意,使目光“嗖”地聚焦在了一个虚无的点上,思绪放空……
  搁在书架上的鲁班锁,是在几年前做好的吧?做工粗糙,不怎么好使,常卡住拐角,看着就嫌弃。可正是这鲁班锁,打开了一扇合着的门,将木屑撒在了我的童年。
  大约十岁,母亲带我去东阳技校体验做鲁班锁。看见木工师傅工作室里一个个新奇的工具,忍不住走上前去触摸,认为做木头挺有趣,结果一上手却发现要不线画歪,要不锯子锯错了地儿。尽管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木屑,但是好些人手上的木头都没有成为作品,带着沮丧与不耐烦,杵在原地不想动了。
  木工师傅站在房间另一端,声音穿透了空中纷扬的木屑,目光犀利,对着大家扫视一圈:“怎么停下来了?难道失败了就傻在原地,被失败打趴了?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畏挫折内心坚定无杂念,向困难进发。这才是木雕的精神,是东阳人的精神!”一席话听得我们热血沸腾,袖子一撸手一挥:“开干!”霎时间,“唰啦”的纸笔声,“喀哧”的锯子声响成了一片,所有人都是一个目的:完成鲁班锁。终是做成了,孩子们在相机前兴奋地举着作品,定格。背后的几缕阳光将空气中的木屑照了个明白,落在了某一处。在相片寂寞处,一片阳光不偏不倚,正落在一把太师椅上,椅背上“坚韧”二字印在了眸中,刻在了心上。
  是,东阳是工艺美术之乡,特别是木雕,出了名的精、细、美。据东阳木雕博物馆原馆长金柏松在《东阳木雕》一书中所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冯宿、冯定府第,十分豪华,有“高楼画栏照耀入目,其下步廊几半里”的描述。唐代已经呈现东阳木雕雏形,至宋代,东阳木雕又有长足的进步,开始注重精雕细刻。北宋南寺塔出土的木雕佛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存最早的东阳木雕。到明代逐步向建筑和家具装饰领域发展。由于应用领域的转变和拓展,促进了东阳木雕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完整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系。
  目光还驻留在时空中,看见、听见那纷飞的木屑、那清脆的刻刀还有敲击的回声……又想起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中所记: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麻衣穴居到华裳高楼,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与进步,唯一不变的是国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除了鲁班锁,后来还陆续做了木勺、木马、香插。有时候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最清晰的记忆。家乡的木屑一直随我飞过童年与小学,时刻让我铭记着“东阳人”的精神,让我像木屑一样,将青春撒向更明亮的地方。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