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焕龙
到紫阳县去观年俗,便是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陕南民俗风情画。
焕姑镇,王家在做年礼。那礼不是在商店购买的,而是自己制作的。按照茶乡紫阳的习俗,讲究的是二封茶、四色礼。年节送礼,茶是必备的。包了二封茶,再包两根肋条的大肉礼吊子、一只羊腿和一斤香菇(或木耳)、八块血豆腐干,就有了晕素搭配的四色礼,送与至亲好友,既实惠又讲究。
汉王镇,李家开始做年饭了。这饭既不是南方的米饭,也不是北方的饺子,而是蒸盆子。紫阳蒸盆子,是陕南美味,其讲究程度尤以汉王镇为盛。因为,汉王镇是蒸盆子的发源地,其发明人上溯到了当年在此屯兵备战的汉王刘邦。其标准做功:需有五谷丰登,更要十全十美,还得吉庆有余。五谷丰登是指面片要含五谷杂粮,用麦面、米面和玉米、豌豆、荞麦面包制不同的饺子,饺子里要包猪、牛、羊、鸡、鱼、鸭、鹅、兔及山珍野味等十种肉料和油、盐、葱、蒜、姜等十种调料;那“吉庆有余”不仅是指整鸡整鱼,而且要包出十个鸡形鱼状的大饺子。这些制好后,分别蒸熟,再放于熬有鸡汤的吊盆里煮。到了香气扑鼻,满屋弥香时,一家人便围于火炉之旁,边吃边喝酒,是为大餐。
在洞河镇,赵家在布年景。这“年景”亦不同于别处的只贴春联,而是真正的“张灯结彩”。他们于天黑之前吃了蒸盆子这道团圆大餐,就打着红灯笼张贴对联、门画、窗花,扮靓门窗等任何地方,还要照亮房前屋后的所有道路。之后家人兵分几路,分别拿了香火、鞭炮去敬各路先祖和诸神。一时间,祖坟的各个墓门和山上的土地庙、江边的龙王庙及茶园、船头、灶边、古树、十字路口都焚香燃炮,一片喜庆。自家的“年景”布置完了,老赵就净了手脸,换了新衣,到学堂去敬圣人,到祠堂去敬族祖。有办厂开店的,还要去敬财神。如此这般,需用一两个小时,便到除夕之晚上十点钟。此时的山乡,鞭炮阵阵,人游四方。这是“送年景”——老赵和各户的主人一样,率领孩儿们提了鞭炮和年礼,四处拜敬、回敬乡亲,这个回合,直持续到午夜。
子夜时分,年关交替,无论城乡,各户敞开大门,用最好的礼花在院坝上辞旧迎新。一时之间,天空灿亮,江水灿明,天地之间亮光四起,一片光明,人们在祝福声中辞旧迎新,处处洋溢着祥和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