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台位于古城汉中东南隅,是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的宫廷遗址。它台高7米,坐北朝南,自南而北逐级升高,形成三个台阶式建筑群,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据《华阳国志》记载,西汉立国之初,即公元前198年,汉中首任太守田叔为刘邦修建了行宫,人称“汉台”,后人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
1958年11月,汉中以古汉台为址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修葺,逐渐形成了古汉台现有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的园林风貌、建筑风格和布局,院内景观别致,古树名木众多,有市花旱莲、市树桂树、百年菩提、雌雄皂角等,层次分明、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与院内古建筑浑然一体,达到了古朴雅致、景中有景的效果。古建以望江楼、桂荫堂和东大门为代表。望江楼始建于南宋时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也曾是汉中的最高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楹联上所写:“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现在,随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登楼已不能望江了。望江楼一楼、二楼已分别改建成博物馆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其东西两侧,有铜钟亭和石鼓亭,东侧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为传世珍品;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细腻温润,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
一年四季,不论何时行走在古汉台的任何院落,都是满目葱翠,步步芬芳,既有“枝间新绿一重重,蓓蕾深藏数点红。海棠不惜胭脂色,且与百花闹春风”,也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园更幽”。更有丹桂飘香、芙蓉弄色以及雪染寒梅、疏影横斜,幽香四溢,无不令人陶醉、流连!
天晴下雨,清晨黄昏,气候不同、时段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都是美好的!然我以为雨行古汉台别有一番韵味,雨中撑伞行走于高台之上,站立于望江楼、镜吾池,目光所及,见“杨柳弄轻柔,烟缕织成愁”,也见“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水雾弥漫,暗香浮动,细雨濛濛,花自飘零,犹如蝶舞,飞檐翘角,恍若穿越汉阙,梦回汉宫,历史的烟云一时扑面而来,挥之不去,恰似一幅幅清新疏秀、散逸空灵的中国画,”“烟雨汉台半潭情,坐忘镜吾照檐楹”的感慨会油然而生。雨后呢,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两旁碧树幽篁簇拥环绕,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人爱恋不已。我会忍不住深呼吸几下,空气中氤氲着草木的清香,树叶是那么清新翠绿,花儿是那么娇艳,雨珠尚在草尖叶片上滚滚欲落,让我禁不住想去接住,想去触摸,但又生怕弄疼了她,真真惹人爱怜。再看那些长着苔藓的石栏杆、青石板,因了历代游人的触摸、踩踏,加上细雨的滋润,黝黑发亮,润泽古朴,就像一块块璞玉,亦如我在一首五律中写的那样:
蒙蒙拂面侵,幽绝拾阶寻。
竹伞添春色,檐铃动客心。
一池新水碧,满径落花深。
伫立高台上,犹听赤帝吟。
立春、惊蛰、清明、谷雨、小暑、秋分……雨一场又一场地下,人一拨一拨来了又走,古汉台在霏霏细雨的浸润下愈来愈古拙,愈来愈温润,愈来愈美好!似“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又似“登台雨霁彩云开,蜀道秦川入眼来”。而我,在古汉台走过了十多年的四季,风里雨里,越来越沉寂,那些流年的痕迹,沾惹了清晨的雨滴,只待微风吹起,转眼间便落入土地,化成了红色的尘泥,赫然明媚,似一枚朱砂的印记。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情绪,隐藏在寻常的日子里,掬不起,又无法疏离,就这样,被搁置在时间的缝隙里,日复一日,不悲不喜。若有三五知己来访,话几句家常,抑或,捻一页书,写两行字,备三盏茶,温四两酒,品五味人生,围着“石门十三品”小叙,仰望摩崖漫漶,字字见深沉,待雾岚迷蒙眼底,温润的风景旖旎,似破茧重生的蝴蝶羽翼;潮湿的心事,蔓延在烟雨里,倏忽已没有痕迹。
原来风行水上、雨润汉台都只是路过,风停雨住以后,留下的只有云烟、绿苔和沉淀在岁月里的记忆……